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查看: 93|回复: 0

【球人诗会】39期/史记人物(历史揭秘)之十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2 13: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歌@ 于 2024-7-22 13:50 编辑
【球人诗会】39期/史记人物(历史揭秘)之十八/4则/824首
司马懿才能出众,却最怕这三个人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烽烟四起,魏蜀吴三国都称霸一时,但笑到最后的却是司马家族。作为司马家族的奠基人,司马懿在历史上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司马懿才能出众,是三国后期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算得上真正的末世枭雄。
司马懿有着深不可测的内心城府,最初也被曹操多加提防,曹操曾经对他的儿子曹丕说,司马懿有狼虎之相,不甘于为人臣,以后肯定会干预曹氏家族之事。曹操欣赏司马懿才华的同时也提防着司马懿,所以与其说司马懿畏惧曹操,不如说是曹操对司马懿更提防。
司马懿足智多谋,但有几个人是司马懿一生所敬畏的。如果说司马懿有什么这辈子最害怕的对手,第一个就要数到诸葛亮。诸葛亮与司马懿曾经多次在战争中狭路相逢,两位军事家的智慧碰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战争谋略故事。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敬仰有加,心存畏惧。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战斗,几乎都是采取避而不战、坚守不出的策略,很少正面对战。 例如非常有名的空城计,诸葛亮孤身一人在城头抚琴,吓退司马懿数万大军。还有火烧上方谷,原本司马懿坚守不出,不敢与诸葛亮正面对战,但诸葛亮用智慧计谋把司马懿引入上方谷。山谷中埋伏的火药草料差点把司马懿父子三人烧死,幸亏天降大雨,司马懿才得以侥幸逃脱。面对这样一位在战场上智计百出的对手,司马懿如果不害怕那是不可能的。连司马懿的部下都曾经嘲笑他畏敌如虎,让天下人笑话。
如果说司马懿怕诸葛亮是为他的卓越才能所折服,那司马懿对与自己同朝为官的荀彧就是如同对老师一般的敬畏。荀彧被曹操称为“王佐之才”,他不仅为曹操出谋划策,他在识人之术上也非常的独特。
荀彧为曹操举荐了非常多的人才,例如三国里面非常出名的谋士郭嘉就是由他举荐给曹操的。同为曹操的谋士,司马懿对荀彧极为推崇和敬畏,他这样称赞道:“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这个对荀彧的评价就非常高了,意思是无论是从书上看到的,或者耳朵听到的,或者司马懿亲眼见到的人里面最厉害的就是荀彧。潜台词就是说连曹操都有比不上荀彧的地方。
司马懿还有一个真正害怕的人,却不太为世人所知,这就是他的原配夫人!司马懿的原配夫人张春华杀伐决断并不亚于男子。
当年司马懿装病在家,拒不受曹操聘用一事,被家中婢女发现,张春华怕传出去惹祸,但当机立断杀死了婢女。这份胆略和见识也震惊到了司马懿,不由得开始怕老婆了。
到了后来,司马懿身居高位有了几个小妾,便冷淡了张春华。张春华一气之下,带着几个孩子绝食抗议,逼得司马彦不得不跑过来道歉、认错,求张春华吃饭。可以看出,司马懿对张春华是既爱又怕的。
司马懿虽然为一世枭雄、老奸巨滑,但他也不是无所畏惧的。他怕对手诸葛亮,敬畏前辈荀彧,怕老婆张春华。这三个人,成为司马懿一生所惧。
“街溜子”出身的陈胜原来是军官

陈胜本是农民出身,司马迁说他当过僱农。《史记》中屡次提到陈胜的身分是“闾左”。“闾左”是指秦代在政治上遭受处分、社会上受到歧视的一些人,被强制迁徙他乡,居住在闾里的左边,因而被称为“闾左”。战国秦汉时期,习俗尚右,即以右为上,豪强权贵邸宅都在闾里右边,当时有“强宗豪右”和“闾左贫民”的说法。
贾谊的《过秦论》透露了一个信息:“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按照秦帝国的法律,“迁”原是一种政治刑事处分,即流放之意。“迁”的对象一般是亡国贵族后裔、“不轨之民”和某些刑事犯。陈胜属于哪一种,目前尚无文献为证。但综合陈胜的一些言行来看,这位有名有字,且对军事、历史了解都不同于一般民众的农民起义领袖,很可能是陈国贵族的后裔。
和连“富贵”都不敢去想的农友相比,陈胜还是很有追求的。尽管他的这个“鸿鹄之志”未必像后人拔高的那样高大,但毕竟有想法总比没想法好。
我们也大可不必去嘲讽陈胜那些没有追求的老乡,因为在那个时代,富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秦一代,自商鞅变法后,就以耕战立国。秦帝国的老百姓一生下来只有两种选择:耕种和打仗。选择耕种,是不太可能有富贵的;要想富贵,只能去参军打仗。
秦国推行武功封爵法,“商君之法,斩一首者爵一级”(《韩非子.定法篇》)。按军功授爵,军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赐给的田宅越多。很多贫苦农民通过军功就可以得到爵位和被赐予田宅,从而上陞为军功地主。
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是个僱农,但“少时”之后,就选择了参军,并且屡立战功。在大泽乡起义时,陈胜和战友吴广已经陞为秦军中的低级军官了。这恐怕和很多人的想象出入很大:陈胜应该是被抓去戍边的老百姓才对,怎么一眨眼成了军官呢?
没错,司马迁就是这么写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史记.陈涉世家》)
这句话的意思是,秦二世元年七月,政府征发贫苦农民九百人到渔阳戍边,陈胜、吴广作为屯长随行。屯长看上去是个类似队长、保长之类的小官——抓几百个壮丁,挑俩听话的赏个“屯长”当当,好管理民众。
其实不然。据《后汉书.百官志》称:“屯长一人,比二百石”。由于汉承秦制,秦军中的屯长,大致是俸禄二百石、有编制的正式军官。
《韩非子.定法篇》说:“商君之法,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如此推算,屯长至少应该是四级爵位。也就是说,陈胜参军后,已经是杀过4个敌人,或者立过相当于杀4个敌人的战功。秦代设立了二十级的军功爵位,屯长大致相当于今天连长之类的军官。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这两位屯长——陈胜和吴广揭竿而起,动摇了一个强大帝国的根基。
俗语“狮子守大门,老虎坐中堂”是什么意思?

“狮子守大门”,这不仅仅是一句俗语,它是古人智慧与信仰的结晶。石狮子便成了最坚实的防线,它们庄严威武,承载着辟邪保平安的重任。但你是否知道,这石狮子背后,还隐藏着多少古代等级制度的森严呢?
“非富即贵,方能狮临天下。”在古代,石狮子可不是随便哪家都能摆的,它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是权力与荣耀的彰显。
寻常百姓若想在家门口摆上一对,怕是要被扣上“僭越”的帽子,那可是大不敬之罪啊!
与狮子相比,老虎在民间的地位似乎略显尴尬。
虽然同为猛兽,但“老虎坐中堂”却多以画像形式出现,且并未获得如狮子般的广泛尊崇。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与偏见?
难道仅仅因为“虎”与“祸”谐音,老虎就注定要被贴上“不祥”的标签吗?还是说,在古人的心中,狮子那份来自异域的神秘与高贵,是老虎所无法企及的?
其实不是的,老虎的画像之所以多出现在中堂,而不在门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形象更适合于室内装饰,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内柔外刚”生活哲学的追求。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老虎确实未能如狮子般,成为家宅守护的代名词。
一直到今天,石狮子已不仅仅是古人信仰的遗物,它们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民族的骄傲。
从古代王府到现代银行,从繁华都市到偏远古镇,石狮子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们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诉说着不变的故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正如这句话所言。
当我们凝视着这些石狮子时,不妨也反思一下,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能保留那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
夕阳西下,当最后一抹余晖洒在石狮身上,它们仿佛又活了过来,继续着它们千年的守望。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再次路过那些古老的门前,不妨停下脚步,细细品味这对石狮子背后的故事与传奇。
因为,它们不仅仅是石头做的雕塑,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我们心中那份永恒的守护与信仰。
“狮子守大门,老虎坐中堂”,这句俗语是对古代生活的一种描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传承与创新中,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古代青楼的老板娘,为何叫“老鸨”!

你是否曾好奇,为何古代青楼的老板娘被称为"老鸨"?这个看似平常的称呼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当我们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时,是否会发现一个关于社会变迁的精彩故事?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跨越千年的旅程,揭开"老鸨"与鸨鸟之间神秘的联系。
战火纷飞中的欲望之花:青楼的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战火连天,诸侯割据,群雄逐鹿。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一个看似与战争无关的机构悄然诞生,它就是后来被称为"青楼"的特殊场所。#图文夏日征集令#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深知,要实现统一天下的宏图霸业,不仅需要精良的武器和强大的军队,更需要一支士气高昂的大军。然而,长期的征战让士兵们身心疲惫,有些人甚至开始在驻地附近的村寨中骚扰民女,严重影响了军纪。 秦孝公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为大胆的决定:在秦国的各个郡县建立专门的场所,让一些女子在那里从事性服务,以满足士兵们的需求。这个决定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军纪,保护平民,同时也为了让士兵们能够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放松身心。就这样,第一批"青楼"应运而生。它们最初并不叫"青楼",只是一些简单的木质建筑,里面住着一些专门服务士兵的女子。这些场所很快就在秦国境内遍地开花,成为了军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青色之谜:建筑美学与文化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特殊场所逐渐发展演变。到了汉代,它们开始被称为"青楼"。但为什么是"青"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后人无数的猜测和讨论。 事实上,"青楼"之名与其功能并无直接关系,而是源于建筑本身的颜色。在古代,青色油漆在建筑中极为流行,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上。这种青色不仅美观,还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含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色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它是春天的颜色,代表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同时,青色还与水元素相关,在干旱多风的北方地区,青色建筑给人以清凉舒适之感。 北宋时期,文豪苏东坡在治理樟柳林时,意外发现了青白相间的美感。他在砍伐树木后,为了治理裸露的土地,种下了草籽。在等待草籽生长的过程中,他用石灰涂抹土地,却发现青色和白色混合后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这一发现启发了后来的工匠们,他们开始尝试调配各种比例的青白色油漆,最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青色,这种颜色后来成为了水墨画中常见的色调。 名不副实:鸨鸟与"老鸨"的误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楼"这个词逐渐与性服务产生了紧密的联系。而管理这些场所的女性,则被称为"老鸨"。这个称呼的由来,与一种名叫鸨鸟的动物有关。鸨鸟是一种体型优雅、羽毛艳丽的鸟类,在中国是一级保护动物。然而,在古代,人们对鸨鸟的了解却存在诸多误解。 当时的人们认为,鸨鸟的性生活极为放荡,雌性鸨鸟会与多只雄鸟交配,甚至会发生同性行为。这种对鸨鸟习性的错误认知,导致人们将其与青楼女子联系在一起。实际上,鸨鸟是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它们的婚姻生活相当稳定。雄鸟和雌鸟会形成固定的配对,共同筑巢、孵化卵和抚育幼鸟。这种忠诚的行为与人们想象中的"淫乱"形象完全相反。 然而,由于这种误解,"鸨"字开始被用来指代那些管理青楼的女性。这些女性通常年纪较大,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她们负责管理青楼的日常事务,包括招募和培训年轻女子,接待客人,以及与官府打交道等。
文人墨客的乐园:青楼的文化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楼不再仅仅是满足欲望的场所,它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许多文人墨客经常出入青楼,不仅为了寻欢作乐,更是为了寻找灵感和知音。 在青楼中,最受欢迎的不仅仅是那些美貌的青年女子,更有才华横溢的花魁。这些花魁不仅容貌出众,还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她们能与文人对诗作赋,谈古论今,成为文人们的知己和缪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就曾在青楼中留下过不少佳作。他的《清平调词三首》就是在杨贵妃的生日宴会上即兴创作的,其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等句,被认为是描写杨贵妃美貌的绝佳之作。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经常出入青楼。他与著名的青楼女子朝云的故事更是传为佳话。相传苏东坡初次见到朝云时,被她的才华所折服,两人相谈甚欢。后来,朝云写了一首《鹧鸪天》词送给苏东坡,其中"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中"的句子,被认为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从鸳鸯到大雁:爱情象征的演变 在探讨青楼文化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古人对爱情的理解和象征。长期以来,鸳鸯一直被视为忠贞爱情的象征。然而,到了宋朝,这一象征发生了有趣的变化。传统上,人们认为鸳鸯是一夫一妻制的鸟类,它们终生相守,即使一方死亡,另一方也不会再找新的伴侣。这种美好的想象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鸳鸯"成为了比翼双飞、白头偕老的代名词。 然而,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越来越细致,他们发现鸳鸯的行为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忠贞。事实上,如果一只鸳鸯的伴侣死亡或失踪,它很快就会寻找新的伴侣。这一发现让许多人感到失望,也促使他们寻找新的爱情象征。就在这时,大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大雁有着独特的飞行方式,它们常常排成"人"字形在天空中飞翔,展现出极强的团结精神。更重要的是,人们观察到大雁似乎真的能够终身相守。 于是,到了宋朝,大雁逐渐取代鸳鸯,成为了忠贞爱情的新象征。许多人开始用大雁作为聘礼,表达对爱情的忠诚和执着。这一变化不仅反映在民间习俗中,也体现在文学作品里。宋代词人晏几道的名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就是用大雁来象征思念和忠贞。
结语: 从秦孝公时期的军营附属设施,到后来成为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青楼的历史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老鸨"一词的由来,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与误解。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文化符号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社会需求、审美观念、自然认知等多个方面。 在探讨这些历史时,我们需要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同时也要坚决维护女性权益,反对一切物化女性的行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7-13 05: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