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苏州道台潘清为官清廉,与歌妓沈玉娇诗书交往引为知已。苏州府台李三虎是个贪官,知道此事后,买通沈玉娇偷得金印。按清律,官员逛妓院又失金印要受严惩。潘清急得团团转,师爷出招去求教谢方樽,方樽知潘清官声口碑还好,略加思索,出了个“架火炮”的主意。潘道台回到衙门,放了一把大火,引得府台、知府等文武官员前来听调。潘道台就把金印印盒交于李府台保管,李府台无法推辞,只得接下。待第二天清早,潘道台在堂上召见下属,李府台无奈只得当堂交还金印。一场官场阴谋陷害案,就这样被谢方樽的"架火炮"轻松化解了。
造 大 桥 饶 小 桥
谢方樽行善事带头捐款,筹得一千银两,在辛庄北端建造广德桥,财主李剥皮得知后从中作恶,串通张工匠,把桥造价定为一千一百两白银,谢明察其中有鬼,特在契约上写明上龙门石时间由我定夺,后略施小计,拖延上龙门石,致使张工匠待工毁约受损,后张工匠被罚,在张港泾河东端又造了一座永兴桥。
黄鸭案
邑里有个农民养的小鸭,觅食损坏了邻里老农的麦苗,论理无果上告县衙,请谢方樽写状,“黄鸭虽小,嘴象泥鳅,啄坍圩岸,淹没青苗”。县官传养鸭人到堂,判不准养鸭。养鸭人亦找谢写状,“黄鸭虽小,嘴象泥鳅,啄掉害虫,保护青苗”。县官手持状纸苦思冥想,忽见纸背小字一行,“虽坍圩岸,能护青苗,利多弊少,只要管好,要吃鸭子,怎可灭掉”。县官会意,高声道:“既养鸭子,理当管好”。养鸭人应喏,“凭老爷作主”。县官一纸断决,“管好黄鸭,保护青苗”。谢方樽两张状子调停了纷争,平息了黄鸭案。
母子和
苏州寡妇陆杨氏,生个遗腹子陆尹贤,娇生惯养,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与临村女子姘居,银两用尽。回家逼娘拿出银两,娘不允,被儿子推倒在地。杨氏一 气之下,便去告官。陆闻知连夜去谢方樽家。其母亦去谢家,谢夫人便将她留宿,给杨氏讲了一个故事,并对杨氏说,教育孩子必须从小严加管教,长大才能成才、孝顺,杨氏听后触动很深,后悔莫及。此时,谢带着陆推门进来,陆一见母亲便跪下身来,立誓重新做人,报答养育之恩。母子俩在谢的巧妙撮合下,重归于好。
车水轴
某村大户周某,自家的车水轴被偷。隔日,周某来找谢方樽,周和谢在野外寻找,发现一轴相仿,榫头接口处有动过的痕迹,周用砖块把那踏脚榔头卸了下来,发现里面有张小纸条,谢看后便把纸条放进口袋,重写了纸条放进去,按原样装好。不一会,那车水的东家走来,谢方樽对着东家道,你说这轴是你家的,有什么证据?那东家回道,当然有,便叫车水人把其中的一个踏脚榔头卸下来,取出纸条让谢看,谢方樽有意高声念道,“某村周某家车水轴一件”,东家以为谢在瞎念,一把抢过纸条,定睛一看,却是目瞪口呆,无话可说。谢命车水人把轴抬回周家,并把那东家告至县衙。
指甲墨痕
积善乡富家翁,对门某氏穷困,将祖传房屋贱卖于翁,谢方樽捉管“书契”。后翁子在买地基下掘得金窖,某氏子闻之,与翁子交涉,索回末果,遂找方樽出谋。庭讯间,方樽预蘸墨色於指甲上,阅契时将原契“上卖房屋、下卖地基”的“下”字旁作一横撇,“下”变“不”,某氏子胜讼,索回金窖,重整门庭
设计助老妇
一日清晨,方樽驾扁舟至郡下,忽闻芦苇中哭声凄楚,探见渔船旁一死者童子(阿三、十六岁),有年已花甲老妪在坐哭。方樽寻思,施以钱、殓死者,然老妪何靠,要有个全策,即命船主将尸移入船,老妪渔船随后,急驶至富甲一郡木行的木排,尸入木排中,唤船主假装和行里人争执殴打,并喊“阿三、阿三”,呼保甲来告,忽见木排中有一浮尸,木排主人和保甲大惊失色。方樽曰“事体大,明日告县令”,木排主人惧怕,百辞言和,满足了方樽提出的三个条件:赡养苦主老母;殓尸,务尽礼;寿老妪六百金。
一字狱
兵部尚书某公,苏州省后回京,发家书内误“动身到京”为“动兵到京”,“身”与“兵”一字之差,欲遭横祸。家书又被中丞所截,摺奏朝庭,诬公图谋不轨。公悉,星夜南旋与方樽谋事。方樽谒中丞,借故交之谊,进记室索观家书,以两指(有泪水)揉“兵”字,字模糊,记室某大惊,方樽曰:不妨,取笔依“兵”描之。后阁部调验,忽见“兵”字手笔不一,墨色淡浓,显见中丞涂抹,诬良为逆,事成反坐。公辇金谢方樽,樽固辞不受,公与方樽订刎颈交。
智辨移尸案
邑内有个张家村,村上有四个赌棍,索取张家钱财不成,与地保勾结,在一个寒冬腊月的夜晚,把一个冻死在破庙里的叫化子移尸到张家小屋。这天,方樽正巧在这村朋友家,闻讯赴张家案场,详察辨析,揭露了赌棍和地保“移尸图害,勒索良民”的罪行。方樽见罪犯认罪讨饶,不去告官。从此以后,这些赌棍、地痞再不胡作非为了,保了一村平安。
叫化子大闹“势利楼”
一天,观前街一家饭馆来了一位老者,向堂倌要了碗“阳春面”,堂倌答道:“楼上只吃浇头面,‘阳春面’只能去楼下吃。”老者听罢气愤地离开面馆,回头看了眼店牌,自语道:“原来是势利楼。”隔日,这家饭馆来了一大群蓬头垢脸、满身臭味的叫化子,把楼上楼下的座位全占了,付钱吃面。一连几天,把整个饭馆弄得乌烟瘴气。老板走投无路,账房先生突然想起,前几天一位老者被赶下楼去,现在来闹事了。经打听,老者原是闻名江南的谢方樽,老板听后,浑身发抖。随后把“势利楼”招牌撤下,向众人赔礼道歉。
调包计
无锡城外三塘街,有个“沈老实”,妻杨春花,春花妹杨秋月,姐妹俩貌美一徹,秋月嫁李家,婚半年夫亡,家殷实,族人觊觎,无赖扰之。族中秀才李志明计诱“沈老实”喝酒,趁沈酒醉将沈光衣背到秋月房,将俩人捆邦后,穿上杠子,送县衙。当夜三更,春花忙找在无锡朋友家的谢方樽,方樽打通班头,用春花换出牢房里的秋月。天明后县令升堂,传令把奸夫淫妇抬上堂来。“大人,我俩是夫妻”春花与夫大声喊寃。县令连拍堂木,“你们这班刁民,捆绑人家夫妻,戏弄本官,扰乱公堂,李等刁民重责四十大板,革去李秀才功名”。
“偷”鸭蛋
立夏日一天,谢方樽硬是要娘煮了个咸鸭蛋。上学途中来到王阿虎摊前,说要买蛋,假装挑拣,暗中把熟鸭蛋放进去后,说不买了,顺手抓回那个熟鸭蛋放在口袋里,王阿虎在辛庄街是出了名的市霸,看到后抓住谢方樽说:“你偷了我的蛋。”谢方樽却说没有偷,引来人群围观,有个爱打抱不平的人为小方樽说理,王阿虎哪肯放过,就跟他打赌:“如果小孩没偷,我的蛋全给你,如果偷了,你要付我全部蛋钱。”两人一言为定。小方樽见打抱不平的人摸到了自己的蛋,便说,“这是我娘煮给我吃的。”打抱不平的人就问王,“你篮里啊有熟蛋?”王说没有,小方樽随即把蛋打碎,拿起来就吃。王当着千人百眼,两篮鸭蛋被人拎走。从此王阿虎再也不敢敲诈别人。
仗义扶弱
有一年,辛庄潭塘陶阿三,因欠张财主租米,三年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张财主带人抓阿三不成反掉入水中,一纸诉状告到县衙。阿三请谢方樽帮忙,谢想了会说:“你明天中午到辛峰亭,有人救你。”隔日中午,阿三准时来到辛峰亭,只见酷暑天,亭上有一个人头戴羊皮风兜帽、反穿狐皮大皮袍、足着长统羊皮靴、手捧脚炉,此人正是谢方樽。谢方樽装要与阿三耳语,冷不防咬住阿三半只耳朵。这一切被跟踪而来的张财主看在眼里,下午阿三被捉。县衙升堂,县令以抗租害命问罪,阿三辩称“张财主在辛庄桥上咬我耳朵,痛不过,无意间一推,张财主才掉入河中的。”张财主急了,说出中午辛峰亭上谢方樽与阿三会面的事。县令一听又是谢方樽在背后出花头,命人抓方樽来,方樽矢口否认,“大热天哪有人穿皮袄、烘脚炉?张财主分明在说谎。”最后,谢方樽既明哲保身又让陶阿三免去牢狱之灾。
智惩恶僧
清代,清风寺方丈悟通,无恶不作,还勾结官府,老百姓恨之入骨。一天,谢方樽和悟通在同一条快船上。船到陆墓,天黑了,便停在了一爿豆腐店后门的河滩上。清晨,豆腐店老板女儿出来淘米,谢方樽见了计上心来,只见他身披袈沙头戴僧帽,出舱对着正在淘米的豆腐店老板女儿装作小解样,弄出水声。姑娘望见,羞得摔下淘米箩哭着跑回店内。谢方樽见状忙回舱放好"借"来的袈裟和僧帽装睡。一会儿,只见豆腐店老板领着七、八个伙计,拿着家什跑到船上,嘴里喊着"贼和尚在那里?"见了悟通一顿棍棒齐下,打得皮开肉绽。恶僧得恶报,百姓出了口气。
四字释罪
邑里有个寡妇尚年轻,把小叔当亲弟弟一样抚养。不料,小叔成年后,误以为嫂嫂对他有情意,屡次调戏嫂嫂,寡妇一再相劝无效后,渐起杀心。一天夜里,寡妇用剪刀将小叔“命根子”剪掉。族人知道后去县衙告寡妇杀人谋夺家产之罪。寡妇寻求谢方樽帮助。谢方樽详询缘由后说:“不必惊慌,用‘四字二句’即可免罪”。县衙升堂,县令见状上书“不节不剪!不剪不节!”问明情况后叹曰:“谢方樽名不虚传,简单四字就澄清了一件命案。”当堂宣布寡妇无罪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