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秘史︱ 斧头帮的创建者王亚樵
~民国第一杀手曾五次暗算蒋介石,最终丧命于一女子手
电影《功夫》刻划斧头帮的形象深入民心,殊不知斧头帮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组织。斧头帮的创建者王亚樵是当年令人闻风丧胆的杀手,他曾策划刺杀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连日军大将(相当于一级上将)都是他的手下亡魂。
王亚樵1887年生于安徽合肥,曾参加同盟会。在庐州响应革命失败后流亡上海,于上海创立斧头帮,自此开启了他的传奇一生。当时上海有数股青帮势力,当中巨头黄金荣、杜月笙等人,无不对王亚樵礼让三分。
江浙斗争 初露锋芒
1923年,时值江苏军阀齐燮元与浙江军阀卢永祥斗争。齐燮元筹备攻击卢永祥的大事,暗中联系拥有7000警察的上海淞沪警察厅厅长徐国梁。在齐燮元绸缪调度时,即传来徐国梁于上海一温泉浴室门前遭杀手枪击身亡的消息,案件轰动上海。这正正是王亚樵策划的一宗暗杀,事后,卢永祥大大嘉奖王亚樵,任命他为浙江纵队司令。同时,越来越多人来跟随王亚樵,加入斧头帮,其中一位门生就是后来创立国民政府军统的戴笠。
卢永祥在江浙斗争中失败,王亚樵失势,流亡后辗转返回上海。后来民间各处出现“铁血锄奸团”,传为斧头帮的延续。
反对蒋介石 多度暗杀不果
1927年,四一二事件发生后,王亚樵对蒋介石极为不满,铁定了反蒋的决心,当即策划对蒋暗杀行动。
王亚樵先是派出杀手在上海北火车站刺杀宋子文,当时宋子文和他的秘书唐腴庐都西装革履,杀手误杀了唐腴庐,宋子文逃过一劫。
后来,王亚樵得知蒋介石于庐山太乙村避暑,当即决定行动。他让部下买了10条大火腿,将中间挖空,把拆散的枪支放置其中,再用针线缝合,最后在开口处涂上一层盐泥。火腿藏枪顺利骗过守卫,将武器送到太乙村附近。某日,杀手看准蒋介石散步的机会,一人衝上前连开两枪,自己则被保镖乱枪打死,遗憾两枪都未有击中蒋介石。
此后王亚樵先后设计了半路截车、翻墙入后花园埋伏和在会场引爆炸弹等各种方式行刺蒋介石,但每次都因戒备森严而失败。王亚樵与国民党“西南派”的王乐平、常恆芳等组成反蒋集团,继续密谋暗杀行动。
淞沪抗战建功 击毙日军大将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后,王亚樵组织铁血锄奸团支援抗战,他的手下余立奎带领部队在前线战斗,而他则策划更多秘密行动,打击侵华日军。经过刺探,王亚樵将目标放在日军的旗舰“出云号”上,他用自制水雷欲炸沉“出云号”。行动虽然顺利,但是水雷威力未如预期,只是伤及舰身,并未炸沉整艘舰隻。
数月后,日军于上海虹口公园举办“淞沪战争祝捷大会”。正在日军进行阅兵式表演时,一位身穿日本服饰的茶水工在检阅台上为日军高级将官奉茶,并不动声色地将热水瓶和茶杯放在桌下。不久一声巨响,隐藏炸弹爆炸,台上13名日本侵略军高级将官当场被炸飞,日本陆军大将白川义则身中多枚弹片死亡,其他人非死即伤。史称虹口公园义举。
扮作倒茶的是朝鲜人尹奉吉,据说他在酷刑下也没有供出王亚樵的名号。
淞沪抗战建功 击毙日军大将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后,王亚樵组织铁血锄奸团支援抗战,他的手下余立奎带领部队在前线战斗,而他则策划更多秘密行动,打击侵华日军。经过刺探,王亚樵将目标放在日军的旗舰“出云号”上,他用自制水雷欲炸沉“出云号”。行动虽然顺利,但是水雷威力未如预期,只是伤及舰身,并未炸沉整艘舰隻。
数月后,日军于上海虹口公园举办“淞沪战争祝捷大会”。正在日军进行阅兵式表演时,一位身穿日本服饰的茶水工在检阅台上为日军高级将官奉茶,并不动声色地将热水瓶和茶杯放在桌下。不久一声巨响,隐藏炸弹爆炸,台上13名日本侵略军高级将官当场被炸飞,日本陆军大将白川义则身中多枚弹片死亡,其他人非死即伤。史称虹口公园义举。
扮作倒茶的是朝鲜人尹奉吉,据说他在酷刑下也没有供出王亚樵的名号。
唐朝诗人李益
唐朝不仅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更是文人诗人井喷的时代。然而,就因为那些明星诗人光芒太盛,让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被掩盖,比如说中唐诗人李益。不过,李益却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他的寿命很长,活到了八十多岁,在唐朝诗人中是极为少见的;二是他的边塞诗受到了相当的好评,在沧桑豪迈之中,又透露出一丝伤感。这和盛唐边塞诗中洋溢着的乐观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比如《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其实很早就考中了进士,但因为没有背景,迟迟未能得到吏部铨选官职的机会,虚度了很多时光。入仕之后,也颇不得意,便弃官远游,在燕、赵一带活动,还加入过幽州节度使幕府。这样的生活经历,让他获得了足够的灵感,才能吟诵出千古流传的边塞诗,足以和盛唐的岑参、王昌龄等人分庭抗礼。
这首诗是诗人在边关的受降城内听笛后的所观所感。受降城在哪里,历来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名将张仁愿为了抵御突厥,在今天内蒙古境内修建的三座城池,另一说则是唐太宗在灵州亲自接受突厥一个部落的投降,因此灵州就是受降城。
前两句的语言极为平缓,“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交待了时间、地点以及气候环境,更是构建了一个悠远怀古的场景。诗人将沙比做雪,将月光比作浓霜,渲染了此地的凄冷寒意,铺垫出孤独冷清的气氛,为后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首七绝的前两句,是作者的所见,第三句则是作者的所闻。他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在孤绝的受降城,凄冷的月夜之中,突然听到了芦管笛声。这种声音,虽然不会很响亮,但它打破了死一般的沉寂,让受降城仿佛被惊醒。
第四句明着是写边关将士,实际上写的却是情。被惊醒的又何止是受降城,还有那些背井离乡,保卫祖国的征人。他们听到这笛声,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思乡之情,一个个竞相向南眺望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在当时就非常出名,《唐诗纪事》就提到了它被度曲入画,谱入弦管,供天下传唱。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多么神奇的想像,仅仅使用了白描的手法,便将边地的艰苦,将士的牵挂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歌中流露出的感情,让人感慨万千,国家的安定,边塞的稳固,就是靠这些士兵们的牺牲换来的。诗人读懂了他们的苦衷,并传播给百姓,铭记这些无名英雄。
这首诗表达的意思,与盛唐边塞诗是大相径庭的。盛唐,包括初唐时,边塞诗人往往充满着乐观精神,要么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要么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即便是送人远征,也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当时看来,远征就是建功立业,所以才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感慨。
但是到了中唐时期,饱经战乱之苦的诗人们开始理解战争的伤痛。兵者再也不是取富贵的利器,而同样伴随着巨大的牺牲。所以,同样是边塞诗,它们思考的角度不一样。
金牌镖师李尧臣
清朝乾隆年间,山西武术家张黑五为了谋生,倚仗一身好武艺,曾在京师给官府运送官银。张黑五从此被视为古代镖局的开山祖师。古代由于交通条件有限,一千公里路程现代人只需要几个小时,当时可能需要一两个月甚至更多时间。加之当时人口密度低,杳无人烟的荒山野岭随处可见,给出没江湖的盗匪们提供了很多打劫客商的机会。因此镖局这一个专业承接长途押运财货的行业,也就应运而生。
镖局兴起之后,无论是民间客商运送贵重商品,还是官府运输官银,都会选择与镖局合作,以保证银两或者商品的安全。京城以及国内各大城市、水路商阜口岸,各大镖局的总号、分号随处可见,成为当时社会流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按照古代镖局的业务门类,按承接护送的目标不同,一般可以划分为信镖、票镖、银镖、粮镖、物镖、人身镖六种,几乎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以为,古代镖局要想顺顺利利行走江湖,首要依靠的是镖师的武艺,其实这完全是一种错觉。
古代镖局要想做好,有三大要素,镖师武艺恰恰是最不重要的第三条。
这三大要素是:第一要在官府中有过硬的后台,因为再厉害的盗匪也轻易不敢开罪官府要人。如果与某位巡抚、提督之流大员建立起关系,实力再强的盗匪知道后都会避而远之,转而去挑其他软柿子捏。第二是在绿林中有很好的人脉,镖局做的是正经的白道生意,但却与绿林大佬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与各地各个山头的大佬有了交情,遇到过不去的坎儿或者官府势力范围达不到的地方,江湖大佬们的面子就很管用。
有了上述两条作为基础,镖局外出千里走镖,就能避开难以抵挡的大股盗匪的侵扰。此外才谈得到第三条:也就是镖师的个人武艺必须出众,万一途中需要动手,镖师们就得真刀实枪地亮出本事,尽到自己的职责。当然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试想如果镖局出一趟镖,每次都打得刺刀见红、伤亡惨重,那恐怕根本没一个人愿意干这一行。
既然镖师的个人武艺对于镖局只是要素之一,那么古代镖师们到底有没有真功夫?
抗战期间,一位在晚清镖局中干了20多年的老镖师走上了卢沟桥战场,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这个老镖师名叫李尧臣,河北冀州人,自幼习武,有一身过硬的真功夫。十几岁时他经人介绍,进入京城最有名的会友镖局当了一个伙计,十多年间成长为一个名震一时的武林高手,也是会友镖局的金牌镖师之一。
卢沟桥之战中,西北军29军将领佟麟阁向当时的武林高手求助。
他把李尧臣请到了卢沟桥战场上。李尧臣潜心研究出一套专门克制日军刺刀战术的刀法,并在西北军中成立大刀队,他亲自负责训练大刀队成员,让他们尽快掌握这套刀法。从此,29军大刀队成了西北军的一张王牌,在卢沟桥之战中狠狠教训了日本侵略者,让他们尝到了中华武术的厉害。由此可见,镖局中的镖师们确实是藏龙卧虎,有真功夫的大有人在。
202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