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歌@ 于 2024-6-5 16:39 编辑
【球人诗会】16/《霸王别姬》史词(四) /总732首 《霸王别姬》史词(四) “霸王别姬”是哀婉的。 其实比虞姬和项羽更加悲哀的别离, 历史上不是没有。随便拎出“长恨歌”相比, 不算唐突。 “四面楚歌”声中, 楚霸王豪气尽失 项羽形象坍塌, 虞姬绝望自刎。一曲《垓下歌》, 是他是英雄末路的呻吟。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飞扬跋扈的西楚霸王, 他当年“破釜沉舟”的豪气,找不到了。 司马迁笔下,项羽是悲剧英雄。 虞姬能奈何? 虞姬又被称为虞美人。 无论是姬还是美人, 都不她的名字, 也不是形容她的美丽。 流传到今天的称呼, 不过是类似“答应”“常在” 非高级别女子或侍妾。 高级别的称呼是皇后、夫人。 常年跟着项羽辗转作战, 虞姬一定是个坚强的女子。 京剧里, 虞姬的诀别之剑,柔弱之极。 我却觉得 虞姬舞剑,绝不是花拳绣腿, 虽不能说可比拟花木兰, 比起大多数女子,要刚毅果敢。 这从项羽高呼“虞兮虞兮奈若何”, 能看出一二。 虞姬墓, 后来人为虞姬立的纪念地。 虞姬的侍妾身分,远远比不上杨玉环贵妃。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骏马名骓,常骑之。” 虞姬和项羽, 前人这样记录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白居易用这样的诗句, 表现了明皇与杨贵妃的腻歪。 杨玉环墓, 只是个衣冠冢。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以至于一直到今天, 都有杨玉环当时是不是被缢死的争论。 虞姬没有这样的争论。 戏剧和历史, 都表明她先于项羽死去。 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过是死要面子的决定, 不同于虞姬蹁跹舞姿之中的挥剑自刎。 虞姬应该是个有见地的女子。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项羽问怎么办? 虞姬直接回答,既然你不再有雄心,我何必活着? 她愿意以身相许、千里相随的男人, 应该并且只能是大英雄大豪杰。 这样心灰意冷的丈夫, 非丈夫所为。 既如此,你该干嘛干嘛去,我不陪了。 虞美人是刚毅的。 如果说男人通过征服世界来征服女人, 女人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不谬的话 虞姬眼中的项羽, 已经坍塌了形象。 或者说, 她绝望地发现, 自己追随了那么多年的理想, 不过是自以为是的想象。 司马迁过于吝啬笔墨, 人们对虞姬知之甚少。 悲歌慷慨的项王, 究竟有多少个妻妾, 我们不知道。 虞姬是其中的佼佼者, 不用怀疑。 至少她美丽又健康, 文能诗词唱和, 武可舞剑相伴。 司马迁只记下了项王的《垓下歌》, 没有为虞姬记录“相和”的文字。 他这样写道:(项王)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也就是说, 项羽将《垓下歌》唱了一遍又一遍。 词义颓废的曲子 配合“楚歌”的调调, 实在让人心碎。 以至于他的随从们都受不了, 一起跟着流泪。 想来虞姬开始还在劝慰。 劝慰无效后,有了决定。 她不想看到曾经的“良人”, 失败而死,不如自己先行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