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随笔之83-读五古之感想 花甲子 疫情原因门球场都关门闭户了,闲着没事买了本《唐诗三百首》学学古诗词,也许对今后的写作大有好处。今天先发第一篇。 近日接触五言古诗33篇,乐府诗7首,感触颇深。 一、古诗是以文言文为基础,尤其一些实词,现今不常用者让我们很费解,但多数文字与现代语言相通,只要下点功夫完全可以读懂。 二、习惯上我们写五绝或五律,都是四句或八句,这种固定的格式,然而古诗不讲,有6句、8句、10句、12句、14句、16句、22句、24句等,并无固定模式。正因为如此,一二四押韵一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古诗是中华文化精华之一,诗的解读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极深的影响。学习古诗也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四、学古诗的目的不是模仿古诗,因为一些语言词汇已经发生了变异,我们可以从其中取起精华,去其糟粕,这对现代诗、格律诗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五、我仅仅初学,况且年轻时又不喜欢文学,所以差距很大,我意在补上这个短板。年虽七十多,但精神状态、学习精神不减,愿与网友、同学、同僚齐头并进,至少有所提高才是。 【注释】(吟,古诗一种诗体名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小草的嫰心,比喻对母亲的孝心),报得三春(三春:孟春、仲春、季春合称三春,指整个春天)晖。 【译文】慈祥的母亲亲用手中的针线,缝成游子身上的衣服。临行时细细密密地缝着,又担心孩子此去回来的太迟。谁说孩子对母亲那小草般的微薄孝心,能报答母亲春天阳光般的无边恩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