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糟老头 于 2021-3-8 10:39 编辑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包括"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坚决进住18亿田耕也红线等。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小康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入快车道的关键之年。根据2018年我国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那么,在今天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又有多少难题待解?种业:原始育种技术仍受制约。种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记者采访了多位育种专家后发现,我国在原始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社会力量育种等领域,都存在待解的难题。此外,在一些特定品种中,也存在种源进口依赖度较高的问题。特定品种进口的依赖度过高的问题,也是"种业翻身"中的难点,如白羽肉鸡,种源基本依靠进口,但它在鸡肉市场里上占据的比例超过50%,包括各种快餐炸鸡在内的鸡肉加工业,都以白羽肉鸡为主。再如高端设施农业中的蔬菜,西红柿、茄子、菠菜、生菜等,种子大部分来自国外。种业的自主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之一,更是粮食安全保障的基础,作为农业的"芯片",种业的发展,仍任重道远。产业:怎样让小农分享收益。现代农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在这样的产业中,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这样的新型主体尚可做到,但怎样让中国无数小农生产者融入其中,是一个难题。亊实上,早在2019年中央一1号文件就已经提出,让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这就需要农业大数据这样的现代化技术,开发出为小农户服务的产品,还需要现代金融、社会化服务等进一步完善,真正让农业产业中的各个环节融入一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且这个产业链条是可以让小农户加入的。只有这样,农民才能真正进入产业体系,成为产业链条中的一员,分享产业的增值收益,而不再仅仅是一个生产者。装备:山区农业机械化还很难。在东北、华北、黄淮海区域,每到农忙时节,在田野里农作的,已经不再是农民,而是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家里只有几十亩地的农户,只需要一个电话,就有农机上门服务,以备耕到耕种,以田间管理到收获,一站式的服务,让农民彻底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然而,在西南西北的山区,南方的丘陵地带,仍有大量农田,依靠最低效的人力劳作进行生产,在那里,机械化仍是难题。更高的机械化,可以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同时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因此,在未来,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率,仍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摘自2月22日《新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