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七八老兵 于 2020-6-7 04:52 编辑
【优秀通讯员经验交流】朱家托——“发现”的幸福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一名门球人,一名《门球之苑》杂志的通讯员,我经常把在参与门球活动中的“发现”,用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 近10年来,在《门球之苑》以及其它门球杂志与报纸,我共发表各类门球文章320多篇。虽然常常独自熬更守夜,只身面对电脑,孤独地敲打键盘,然而在工作中的个中“发现”却让我享受着甜蜜的幸福。 一、发现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行文角度,对于一篇文章的成功至关重要。 记得,2017年安徽省中青年门球赛在马鞍山举行时,我被高赟精湛的球技所震撼,这位优秀的门球运动员很值得一写。我采访了高赟,做了详细的记录。但选取哪一个角度切入文章写出特色来呢?思之再三,我决定从“年龄小(24岁)、球龄长(16年)”这一角度结构文章。通过高赟的父母教他打门球,苦练门球基本功,父子比赛门球,虚心向省内外门球高手学习等细节,刻画出了高赟这位痴迷门球运动的年轻大学毕业生的形象。后来,我撰写的《冉冉升起的安徽门球新星高赟》,在2018年第1期《门球之苑》刊出,反 响热烈。 二、发现背景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可见,背景在文章中的“衬托”作用不可忽视,也诚如乡间俗语所言:“红衬绿,看不足!” 大山深处的弥陀镇与刘畈乡相继各建起了两连片人造草坪门球场,这是值得大力宣传的一件事。但是,怎样写出各自的特色与神韵呢?因为那时的我刚刚受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历史》书稿的撰写工作,对太湖县的历史比较熟悉。弥陀镇是被鲁迅誉为“中国的济慈”朱湘的故乡,耕读传家,书香浓郁;刘畈乡是红色热土,1947年9刘伯承邓小平率部挺进大别山,建立革命政权,在刘畈乡胡氏宗祠召开过高干会议。于是,我把门球场建设放在上述历史背景中展现,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让厚重的历史感与光鲜的现实感交融。我撰写的《朱湘故里,门球花开》与《红色土地上建起了门球场》很快便在报纸上的显著位置被予以刊发。 三、发现细节 2019年5月23日至26日,安徽省门球锦标赛暨中青年赛在黄山市黄山区举行。我发现比赛选执红还是执白前,双方队长先紧紧握手,后选攻;检录后,双方队员紧紧握手;比赛结束,双方队长在记分牌前核定分数后又紧紧握手。一场比赛,三次握手,把友谊门球、文明门球演绎得尽善尽美。于是,我撰写了《三次热烈握手,点赞》一文,很快被《门球之苑》2019年第9期杂志刊发。 2019年太湖县第14届中青年门球赛时,我发现大石乡门球队员吴和燕趁着休息时间在门球场边给一岁的女儿喂奶,而该队教练员唐明玉也抱着一岁多的小外孙来到赛场,这种热爱门球执着门球的细节,十分感人。于是,我撰写了《两家三代人,带着宝宝打门球》,并配以照片,也在2019年第10期《门球之苑》被刊发。 四、学习与思考启动了发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发现”是来自“学养”与“思考”。不站在“学养”与“思考”的“楼”上,是“发现”不了风景的。 有鉴如此,我除了每天打一个多小时的门球外,还坐下来认真读一点书。不光读门球书,还读文学书、历史书、哲学书。每天读一点,不求贪多,但求读懂,哪怕两三页也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的同时,我还做点读书笔记,读读,想想,把心得写在笔记本上,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精要真切,哪怕一两百字也可。如此日积月累,积沙成塔,每年也记下两本读书笔记了。随之,自己的观察能力、提炼能力也自然水涨船高。 通过这些年担任门苑通讯员的工作经历,我切身感受到,对于门球题材文章的写作,学习与思考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特别是在参与门球活动中有所“发现”了,并且行诸文字,便不难诞生文章“小宝宝”了。而那种创出佳作后的“甜蜜感”,也将扫除所有曾经付出的阵痛与疲劳,让我变成天底下最幸福的门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