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共七大,中共中央形成五大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第二;不久,排列顺序有变化: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刘少奇第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高岗当选共和国副主席,加入中央五大书记排列顺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高岗;1950年,任弼时去世,陈云补位,形成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高岗排列顺序;1953年,高岗事件后,彭真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排未位: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彭真;在粉碎高岗斗争中,邓小平有功,出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列席中央书记处会议,七人领袖排列顺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彭真、邓小平。

综上所述,建国之初,陈云、彭真的地位在邓小平之上。1956年,中共八大,以五大书记为基础,加上秘书长邓小平,形成六大常委: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
1958年,增选林彪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排邓小平之前: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至此,中共七大领袖排位形成。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重新洗牌,林彪升第二,刘少奇降第八: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陈伯达、邓小平、康生、刘少奇、朱德、陈云、李富春;从排位上看,升的是林彪、陶铸、邓小平。
1969年,中共九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减至5人: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康生,在前七名的陶铸、邓小平出局,后四名是刘少奇、朱德、陈云、李富春,理所当然也出局了。直到改革年代,形成陈云、彭真、邓小平三元老鼎立局面。邓小平当了中央军委主席,成为最高领导人,陈云任中纪委书记,而彭真任人大委员长。关于高岗,如果当时不出高岗事件,一届人大的卡位是:国家主席毛泽东、委员长刘少奇、总理高岗、政协主席周恩来、国家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做专职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