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办红白喜事,都要随“份子钱”。在古代,并没有送份子钱的习俗,人们倒是习惯送东西给新人。“份子”也写作“分子”,从明代中叶才开始流行。汤显祖《牡丹亭》第33出《秘仪》:“便是杜老爷去后,谎了一府州县士民人等许多份子,起了个生祠”,便是一例,四处募捐修祠堂,颇有古代乱集资丶乱摊派的意思。
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则是“份子钱”起源于朱元璋。
在乡村生活中长大的朱元璋十分执着于乌托邦梦想,他建立起“乡饮酒礼”制度。每年春秋,各地乡村要以每一百户人家为单位,聚在一起,大会饮酒,由乡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率众乡民宣读誓词:“凡我同里之人,各遵守礼法……其婚姻丧葬有乏,随力相助”丶“所用酒肴,于一百家內供办,毋致奢靡”(选自《礼部·乡饮酒礼》)。通过这样的集会宣誓,培养民众的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
可见,“份子钱”的起源和农耕文化密切相关。农耕时代凭一人之力或一家之力难以办到的红白喜事,如果集合了亲朋好友的“众筹”,每个人出一点“份子钱”,办起来就简单多了。而且,这个月“出份子”帮助了别人,下个月自家有事,别人也愿意过来为你筹资。
清末明初,送份子钱成为上流社会举办喜事必不可少的项目。尤其是满族八旗,为了体现身份更讲究送份子钱的礼节。
份子现象与东亚文化紧密相关,不光中国人凑份子,日本、韩国也有凑份子风俗。(《南都周刊》乔丽/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