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纱帽是怎么来的?原来和天气有关。在唐代丶北宋时期,因为京城的风沙大,灰尘多,因此出现了用皂纱遮面的帽子,这也就是乌纱帽的前身,又名“重戴”。而到了南宋,因为都城迁往江南,江南气候温润,灰尘不多,这种帽子又渐渐消失了。
大约因为长安城中皆是土道,扬尘严重,自中唐起,京城的士大夫便形式了一个规矩:只要出门,即便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城中四处来往,也一律须戴席帽。士大夫都要戴“幞头”,再于其上加席帽,等于戴了双重的帽具,于是出界了“重戴”这一叫法。
到了北宋时期,京城高官出行时均戴垂纱之㡌。对此,南宋罗大经在《鶴林玉露》中解释得很清楚:“唐时席㡌,乃举子所戴”, “至本朝都大梁,地势平旷,每风起,则尘沙扑面,故侍从跨马,许重戴以障尘。” 东京汴梁风沙很大,北宋𠄘袭唐风,官员一律以骑马作为出行方式,所以戴席帽来挡风沙就成了很自然的选择。 (摘自《现代快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