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门球狂人A 于 2011-12-14 08:02 编辑
本帖最后由 chuanye09 于 2011-12-14 07:13 编辑
认识德阳市的罗江县,还是因为门球。记得那是05年的四川职工门球赛,市门协要我出任教练,队员杜德明是四川玻纤厂的退休职工,玻纤厂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大三线建设时从上海内迁来的,位置就在德阳的罗江。老杜是地道的北京人,性格直爽,和我很对脾气。后来我邀请玻纤厂的球队到我单位打球,他们又回请,我带单位球队去罗江。第一印象是县城不大,人口不多,建筑设施颇有些陈旧。这也难怪,原来罗江是德阳的一个镇,建县才几年。远不如德阳热闹,但却多了一份清静。
老杜不幸07年去世,玻纤厂门球队失去了核心。出于对罗江门球的关心,我和德阳门协的同志又多次去罗江,有意扶持后来人。最后,老杜的徒弟小王接了班,玻纤厂门球队又前进了,而且这几年发展不错。
多次去罗江,对它的认识逐步加深。小城的硬件建设发展迅猛,尤其是借512灾后重建的机遇,连跨几大步,颇有点现代化的样子了。而我更对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兴趣。
罗江地处四川平原的北端,奔腾的纹江(现叫凯江)从县城边流过。富饶的土地,秀丽的山川,孕育了罗江儿女,其中不乏文人骚客,最出名的莫过清乾隆年间的李调元父子四人。李调元的父亲是乾隆进士,先后在京和浙江为官。李调元和两个从弟也先后进士及第,一门四进士,一时传为佳话。现在的人们不仅将纹江边原李调元故居修葺一新,开辟成李调元博物馆,供人瞻仰。还在江边建一巨型雕塑,李氏四人手握居椽,似乎还在写着什么。
川剧和川菜,特别是川菜,那可是四川的著名品牌。但很少有人知道,谁是集大成者。参观李调元博物馆,就会明白,李调元功不可没。
原来李调元做官为人正直,得罪了和珅,被诬陷入狱,发配新疆伊犁。直到52岁才回到原籍,住进父亲的别墅“醒园”。从此一心读书做学问,整理父亲的遗稿,写下了大量的文籍。著作之丰,可谓当时天下无二。其中,对戏曲研究颇深,而且亲自组建“家乐”戏班,亲自编剧,导演,从此川剧才得以成型。李调元还是一个美食家,号称“蜀中老饕”,著作中多处涉及川菜的烹饪,并把父亲的烹饪资料加以整理,提名《醒园录》,付梓印刷,流传后世。所以后来人称罗江是川菜和川剧的故乡,不无理由。
现在去罗江,别看城不大,但各种饭馆不少,罗江人个个都爱吃。川剧也还在唱,罗江人个个都会几句。难怪现任罗江县委书记介绍罗江,以这两个特色而自豪。相对而言,罗江的特产花生和豆鸡反而很少提及。
罗江境内的白马关,是三国时庞统遇难之处,现在还有他的冢莹,后人修庙纪念。庙内除了有庞统的塑像,还有两匹马的塑像,一匹为红马,一匹为白马。据说当时庞统带兵攻打洛城(即现在的广汉),出发时庞统的坐骑(红马)突然惊了,把庞统摔下马来。刘备爱惜军师,亲自将自己的白马让给庞统。队伍行进到叫落凤坡的地方,中了蜀兵埋伏。蜀兵专门对着骑白马的将领射箭(以为是刘备),庞统被乱箭射死。现在附近还有古战场,古蜀道的遗址,记载了三国时的那段历史。这些都已成旅游资源,包装、开发出来,成了当地发展经济的一项措施。一进入罗江境内,公路两旁农舍的墙上都绘有三国的故事画,什么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火烧赤壁、刘备托孤等等,一股浓浓的三国风情迎面扑来,吸引你去那里参观旅游。
2011年元旦刚过,罗江门协主席小王就打电话,邀请德阳门协近日去罗江。原因是罗江老体协主任最近要到玻纤厂,参加他们门球队的总结会,想借此机会宣传门球,争取支持。那天德阳门协的主要负责人如期到达,县老体协主任(原罗江县副县长)、秘书长都到场。小王总结后,大家就罗江门球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老体协主席认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表示要全力支持门球在罗江的发展,并立即指示秘书长利用县政协正在开全委会的机会,起草议案正式上会。还就新修一个球场,再组建一个球队的问题做了具体安排,要求玻纤厂球队做好传帮带。老县长的讲话进一步鼓舞了玻纤厂的球员,大家对罗江门球的发展充满信心。我借此提议,一旦时机成熟,罗江可以举办一次邀请赛,以罗江的名人李调元的名字冠名,借以宣传罗江,宣传门球,得到大家的一致拥护。尽管这个建议要实现还有不少困难,但我相信,迟早有一天会实现的。
|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