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球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版主专区我要改网名
查看: 2431|回复: 14

论撞击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9 20: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撞击球之一(转雾灵山豹帖):
我理解撞击球是上场运动员用锤头移动本球的一种操作。由于:1 运动员需从撞击球开始,撞击成功(触及它球或过门撞柱而不犯规)才有续击权,才能形成战斗力,为本队做贡献,才能取得本队的胜利;2 撞击操作占全部操作65%左右,撞击球是衡量一个运动员的首要技术指标。可见撞击球的重要性。
  如何才能练好撞击球?
  依靠科学,提倡改革,刻苦耐劳。
  撞击球的科学在哪里?
  在门球网的帖子里,在门球书籍杂志的文章里,在顶级高手的脑袋里。
  我,只能局限在我的见识,来介绍撞击球的科学。属于班门弄斧,献丑了。
  在撞击球的“人,杆,球,场”四大要素中,人的因素第一。就从人谈起。
  人挥杆击球必须瞄准击正。瞄准击正,人必须站正。如何才能站正,这里面大有学问,学问就是科学。我的人站正的科学,就是双贴脚,而且不是普通的双贴脚,而是双脚的四凸点全贴锤头侧面的双贴脚。左脚或者右脚的里侧,都有两个突出点:1 大拇指第二节与大拇指掌骨的结合部位内凸点--拇指跟凸点;2 脚后跟的内凸点--脚后跟凸点。
  见图1

  中国有句俗语:脚正不怕影子歪。这句俗语用到门球上,脚正人就正。那么,双脚四点贴在锤头两侧,双脚与锤头就形成一个统一体。锤头正,脚正,人就正。反过来,人正,脚正,锤就正。这就是人锤合一,也就是人杆合一。这是一种彼此和谐,休戚与共,兵器融入人体的关系。
  这种双贴脚还有另外优点:省时省心,两步走变一步行。如果不采取这种双贴脚,就得先将人站正,双脚摆正;再将锤头瞄正。这就是两步走。至于人是否站得正,双脚是否摆的正,只有天知道。您看是不是既费心费时,还不把握呢?这就叫做费力还不见得讨好,能科学吗?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0: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撞击球之二
马步站位,猫腰如弓。
  中国太极讲究马步,将中国太极马步引入门球人的站位,既传承中国文化,又古为今用,还科学适用。太极中的马步,十指抓地,如猫扑食。双脚吸盘,紧贴地面,坚如磐石。膝胯弯曲,脊弯如月,上身猫腰横卧,全形如蓄势弹簧,整装待发。重心降低,稳如泰山。人稳则退挥杆稳,这是浅显的逻辑道理。
  我在《论挥杆动作的肌肉数量》一帖中,总结出“单块肌肉承担的力量越小越好,发大力时承担大力的肌肉块数量越多越好”。“马步站位,猫腰如弓”就可以让更多的肌肉块参与发力:小腿肌肉,大腿肌肉,腰部肌肉。如此算来,参与发大力的肌肉块数,达到了16块,几乎遍布全身,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整体的力量。当运动员撞击25米球时,在天然草皮上挥杆击球时,显得力随人愿,潇洒自如,“稳,准,狠”驰骋战场,八米球囊中取物。
  下面是“马步站位,猫腰如弓”的侧面照,见图2:

  正面照,见图3:

  从相片上,你看到:脚正,人正,杆也正;人和杆融为一体,如压缩弹簧,蓄势待发,充满活力。还未击球,你就感受到了无穷力量跃然纸上,以及动作的美感。
  在这里,我要指出:1  大臂无需靠紧胸骨。让大臂自然离开胸骨,保持放松状态。这是因为大臂紧靠胸骨,容易造成局部肌肉紧张,有害发力,动作易变形;大臂紧靠胸骨,减少了大臂,肘关节的活动空间,退挥杆别扭。以前我在帖子中说过的大臂紧靠胸骨,能够出杆稳,现在看来是错误的。2  双膝之间的距离(间隙),一般情况下是10公分左右,就能满足退挥杆的要求;在用坡面铲跳顶球时,就得20公分左右。因为一般情况下,锤头是后翘;而用坡面铲跳顶球,锤头必须前翘,握杆的手掌必须路过双膝。3  这种猫腰如弓,压低上身的姿势,将双眼在地面上的垂点,落在了本球前面的20公分左右的位置。双眼的这种位置,对瞄准是不是有影响呢?在这里,我也曾步入误区:我们在打枪时,将单眼置于枪的标尺缺口之后,其位置次序是:眼睛,标尺缺口,准星,目标,四点一线。而在压低上身时,其位置关系是:垂尾,锤头,本球,眼睛,目标,而且眼睛是在瞄准线的正上方1米左右的上空。我以前认为,这种位置关系瞄准精度低,于是仿照打枪,尽量将眼睛置于尾锤之后。于是,人先退几步,腾出距离将球杆后倒,再蹲下身来猫腰,以便接近打枪时的瞄准姿势。这样一来,整个撞击动作达到15秒,忙忙倒倒往前赶,最快也得12秒!再说,起身还得立杆,原来的瞄准是否能保持,也得画个问号。于是弃之于不顾,改用现在的姿势。那么,现在的姿势与打枪时的姿势大相径庭,是不是不科学?我们先来分析人的特点。1 人的大脑。人的大脑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和运算力,它能将瞬间的扫描深刻记忆在脑细胞,并且将单个的画面串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2 人的眼睛。人的眼睛具有惰性。这种惰性的滞留时间大约是0.1秒。这种惰性有它有利的一面:可以利用眼睛惰性看连续的电影。其实,电影是由一帧一帧静止的画面构成的,电影发明的工程师利用人眼惰性把我们“忽悠”了。我们在转动眼球扫描锤头,本球,目标时,眼睛惰性帮助我们记忆了它们的位置,从而将锤头,本球,目标连续起来,和打枪时的瞄准一样准确!大可不必仿照打枪时的位置关系,不伦不类地模仿,反而起副作用。
  在挥杆击球之前,我的人体移动程序是这样的:在走向本球后面之前,已经看好本球,目标球的相对位置,将他们储存在大脑库中,眼睛暂时离开它们,将注意力集中在锤头和双脚上。这个过程是在迈向本球之中进行,不占撞击时间。当达到本球后面20左右公分时,抬起左脚,同时锤头也贴住了左脚。此时用眼睛余光观察目标,左脚随锤头往下撂时,大致地对准目标,随即贴上右脚,开始精确扫描,移动双脚及锤头两次,下面就是退挥杆击球了。从贴左脚开始,到击到本球止,3-4秒时间,加上走步,大约7-8秒时间,已经是和快枪手万之正老师相差无几了。
  由于今天早上我超过预约的6:30两分钟,老潘没有我的电话,先到南站去了。我还在白沙门傻等,结果6:50老吉从南站打来电话,说等不起了,先走了。很遗憾,失去这么好的机会!我回到寓所,完成了《论撞击球之二》,也是一件幸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0: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撞击球之三
站正,站稳,摆好架势,该瞄准了。
  我经常看到网上瞄准的帖子:三点一线,四点一线,五点一线,甚至于七点一线。总之,都离不开“点”和"线"这两个关键字。这是源于打枪瞄准的习惯思维,或者叫做传统思维,是基于光点走直线的特性。“点”和“线”这两个概念非常精细,尤其是光点和光线,简直不具有形状。标尺缺口,准星,目标,都有具体的形状。打枪瞄准,还是依靠这些具体的形体之间相互位置关系,来确定他们的中心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马步站位,”这种人体架势,眼睛架到空中一米,又不在锤尾的后方,无法利用光点走直线的特性。只能利用具有惰性特点的眼睛,在空中扫描锤尾,锤头,本球,目标这些物体,并将它们储存大脑之中,让大脑判定它们的位置关系。显然,这种瞄准方式准然不同于打枪瞄准,很难借助于光点走直线的传统思维了。
  点线思维在“马步站位,猫腰如弓”中是很难做到的。 1 我们的眼睛很难在本球和目标上找到中心点,部分锤上面标有中心线,锤头上找中心才容易些。2 点虽小,在大脑中反而不容易储存,不容易进行位置比较。大脑中容易储存较大的物体形状,也善于比较它们的位置关系。基于以上原因,我提出物体的“直柱延伸思维”。在“马步站位,猫腰如弓”中,“直柱延伸思维”很容易被大脑接受。现在,我就是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瞄准的,瞄准结果不亚于打枪。
  现在详细介绍直柱延伸的思维方式。
  1 锤头与本球
  将锤头“直柱延伸”到本球,与本球融为一体,形成一根"棒棒糖",如下图3所示:

   这根“棒棒糖”比较粗大,便于大脑记忆识别,分辨它的位置。
2 本球与目标球
  将本球“直柱延伸”到目标球,与目标球融为一体,形成一根直棒锤,如下图4所示:

  这根“直棒锤”比较粗大,便于大脑记忆识别,分辨它的位置。
  这种"直柱延伸"思维方式,看是复杂,实属简单,非常适合大脑对物体的位置思维比较,球友们不妨试一试。
  这种瞄准方式,薄擦球长途奔袭中,显示出他的简单而又精准的特点。以往网上介绍的的擦球方法,例如:切点瞄准法,中心偏移瞄准法,镜像目标球瞄准法,鞋上描点法,偏移计算法......给我的感觉是,都不如这种瞄准法简单精确。
  下面介绍薄擦球长途奔袭。我们希望薄擦球的擦球厚度在1-3毫米之内,本球它球距离在0.5-3米以内,本球奔袭距离在20米以内,它球出走在3-0.3米以内。下图就是薄擦球长途奔袭的“直柱延伸”瞄准方式,见图5:

  下面是过门擦柱打双杆的“直柱延伸”瞄准方式,见图6:

  上面介绍的“直柱延伸”瞄准法,球友们也许会觉得玄乎,不宜接受。但是,我现在确实采用这种方法,而且有两个多月了,效果非常好。我在地坛,在兴隆,在白沙门,球友们无不惊叹我的精准的远射(8米左右),精准的二门过门率,精准的薄擦球长途奔袭成功率。他们惊呼:“老豹和去年相比,进步太大了,简直是两个人!”实际上,正确的说,应该是与两个月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与采用这种新方法是直接关系,这就是改革创新带来的阶跃,是傻练苦练无法达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0: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撞击球之四
击球得用球杆。用什么样的球杆好?这可得根据自己的需要。萝卜青菜,各喜各爱。我前后买过18根球杆了,挑来挑去,目前使用的这颗球杆,见下图六:

   杆是泡沫包皮的,柔软又轻巧,就是这个特点,我就独爱用它。为了防止磨损,托人织了个套。软泡沫特柔软,手指稍微使劲,塌下去一个浅坑,松开手指,它又恢复原状,手感特好。我在握杆时,喜欢10个指肚都压在泡沫杆上,就像中医大夫用三个手指肚诊脉一样。我就是引用了中医大夫诊脉的原理,来诊断:1 锤头与双脚四个贴点的松紧程度,从而调整锤头角度,达到四个贴点的松紧平衡。 2 在退挥杆过程中,锤头是否在四个贴点中蹩劲。3 在锤头完全离开贴点时,是否有偏摆。4 在锤头离本球一段距离时,我觉得锤头已经延伸到了本球,本球已经延伸到了目标,不偏不斜正撞在目标中心上。瞎子用拐棍将手指延伸到地面,拐棍融入他的身体,无机变有机。我也学习瞎子的经验,将球杆融入我的身体,锤头变直棒锤。
  那么,为什么球杆轻的好?你可以问瞎子,他会回答:“竹竿轻好哇!手杵轻杆不累。更重要的是轻竹竿触觉好!”我也是从瞎子那里得到的启发:轻球杆的触觉好,便于融入人体,人杆合一。便于锤头延伸,延伸到直棒锤,容易准确击中目标。
  击球还得用锤头。什么样的锤头好用?图七中的锤头,是我见到的锤头中,最好用的锤头。请见它的详细照片,
  图七:

  上图中,在我见到的锤头中,该锤头的两侧面积是最大的,特别适合我的四点贴脚。有了这两个大侧面,原来我的鞋上的滑道,就撤消了。利用这两个侧面平面当滑道,足矣!省得鞋上挂两个累赘,还曾经在球场上绊我一个大跟头。  
  图八:

  上图中,该锤头的底面,是基本上光滑的圆柱面,有的称它是圆弧面。我见到有球友发帖说:这个圆弧面无用,还进行了论证。其实,这个圆弧面的用途大着哩!
  用坡面铲跳顶球
  我发现,许多球友不大会用,或者用不好。用坡面铲跳顶球有诀窍:锤头在即将接触本球之前,锤头底面后半部,要礅地,借助礅地向上的反弹力,坡面瞬间将本球翘起。没有这个反弹力,本球就不爱跳。就是这个诀窍,许多球友不知道,困惑了许多球友。
  图九:

  上图大家一看就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  
  那么,锤头地面礅地点选择就有讲究:它直接对应锤头上翘的角度;礅地点后移,角度增大,反之缩小。我们不用记忆用多大的角度,来铲本球,以适应不同距离的它球,以及不同距离的目标。我们只需摸索经验:不同的两个距离(锤头与本球距离,本球与目标的距离)在锤头地面后部,有不同的对应点。这些对应点是经验的累积:见况就从脑袋中取出来,拿起来就用,无需计算或者背诵那些数据的。我在网上曾经见到一位球友,将不同的角度列出公式,计算出一大堆表格,我看见就头痛,于是跳过去,根本不往下看。你想,十几张密密麻麻的数字,能看得下去吗?还别说记忆了。
  用坡面铲跳顶球,礅地点后移,本球爱跳,就得减少发力,于是本球擦过它球头顶后,奔走的距离就近。反之,礅地点前移,本球不爱跳,就得增加发力,于是本球擦过它球头顶后,奔走的距离就远。利用这一原理,我们就可以控制本球的奔走距离。为了适应不同的本球距离,也要用到这一原理:适当的力度配合适当的角度,才能使本球跳起的高度,大约在70毫米左右,本球跳起的抛物线顶点,正好落在它球的头顶上。
  其实上述的内容,应该放在《铲跳顶球》一文中。此处有点跑题,是为了说明锤头底面圆弧面的重要性。底面是平面的锤头,你想移动礅地点也不可能,它不具备这个功能,只能一个礅地点,那就是锤尾下部直角点,你爱移不移,就我一个。圆弧面上每一个礅地点,在触地时都是光滑的,手感特别好;不像平底面的尾部礅地点,触地时咯噔一下,感觉不舒服。我把这种锤头叫做:“大侧面方头圆弧底翘式锤头”,名称啰嗦点,但比较确切。我的锤头坡面68度,长220毫米。我希望买一个240毫米的,两个侧面长出来20毫米,等于加长了轨道,又符合规则的极限值。可惜长寿公司还没有开发出来。听说有230毫米的,我不愿意要。还有一种:“小侧面圆头圆弧底翘式锤头”,有两个长型通孔,我也有一个,手感不好,大家千万别买。
  还有一点,再跑题一回:坡面73度,适合过2门,击出的球越障能力强,爱走直线。坡面68度 ,本球回弹或横蹦能力强,适用于铲回弹球或横蹦。但是场上来不及更换锤头。解决的办法是,过2门时锤头后翘,增加坡面角度。这样,你就用68度的锤头,达到73度的效果。蛮管事的。
  图十:
[size=0.83em]DSC03878.JPG (193.5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前天 00:17 上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0: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撞击球之五
锤头导轨。
  锤头的导轨犹如子弹的枪管,子弹在枪管的限制下不会跑偏,顺着枪管走直线,径直奔目标。锤头导轨也是仿造枪管的功能,限制锤头不跑偏,顺着导轨走直线,径直奔目标。由于规则对此未做限制,致使有导轨的球友在场上略站便宜,部分球友颇有微辞。导轨按几何分类:有点面导轨和面面导轨两类。按功能分类:有单侧导轨和双侧导轨两类。点面导轨中,又有单点面导轨和双点面导轨。下面用示意图详细说明:
  1 点面导轨
  a 单点单面单侧

  这种方式用的人较多。在八种方式中,它对手感要求是最高的。
  b 单点单面双侧

   这种方式也不少见,对手感要求高一些。
  c 双点单面单侧

   几乎看不见有人用这种方式,做为一种可能,还是列举出来。     
   d 双点单面双侧

  我采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在锤尾离开脚后跟凸点时,还是有可能产生偏转的。在这点上,它不如第八种(2d)方式。但是,它可以穿“精武牌”的运动鞋,羊皮面,牛筋革底,柔软随脚,透气性极好,夏天也不捂脚不出汗。闪击踩球特稳当。白色,与运动服相配,显得格外潇洒年轻。我几乎一年四季都穿它,已经是第三双了。
  2 面对面导轨   
  a 面面单侧

  这种方式许多名将都在用,如徐卫国,刘宗宗。对手感还是有一定要求的。
  b 面面双侧

  这种导轨鞋长寿公司,云松公司都有卖的,目前使用最广泛,深受球友门的追捧。我也买过长寿公司的两双。只是因为我的右脚脚骨盖(右拇指跟骨质增生)太大,憋得脚太疼,就不穿了。其实,采用这种方式挺好的:效果不错,又有现成的鞋买,还显得挺大方,是门球人的明智选择。
c 面面单侧附加
  球王张建成和范晓东都在使用这种导轨。

  d 面面双侧附加  

    这种方式少见。这种导轨的导向作用,是八种导轨中最佳的。他的导程最长;只要锤头在导轨的行程以内,锤头就不易跑偏。但是也有缺点,累赘,不雅观,容易绊跟头,建议岁数大的人别用。
  总之,锤头导轨对撞击球准确率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我现在已经离不开它,否则很难击到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0: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撞击球之六
熟悉场地与临时观察。
  熟悉场地是在比赛之前进行的。许多球友都深刻认识到熟悉场地的重要性。为了取得胜利,他们不惜提前一个礼拜报道,以便熟悉场地。这是受传统文化熏陶所使然。孙子兵法中强调“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是指挥员必备的知识。门球运动员则不然,也必须具备“下晓地理”的知识。不然,你瞄的正,击的也正,可本球就是顺着沟沟坡坡走,没脾气。而这些沟沟坡坡,往往肉眼看不出来,只能通过运动员现场试杆,才能获知,然后确定提前偏移量。场地的摩擦力和弹性,也只有在现场试杆中获得。摩擦力特性事关力度,而弹性指标事关跳顶球的成功。这是一个优秀运动员必须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是教练无法替代的。
  熟悉场地也是要讲究科学的,不然事倍功半。一般这样试杆,见图十一:
  首先按蓝色线路熟悉场边,按红色线路熟悉开局线路

  闯二门练习,图12:

  过门练习,图13:

站位练习,图14:

摸球练习,图15:

   撞柱练习,图16:

   这些练习是基本的,必备的,望球友门参考执行。
  以上练习,都是比赛前的记忆,临击球前,需要回忆的。
  临击球前,还需要观察本球前面的地势,以及障碍。有明显特征的,就得采取措施:用坡面发力击球。所以平时用坡面撞击球,还是必要的一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0: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撞击球之七
预先计划本球移动的最短距离。
  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力度,在这里,我用较为确切的语言来表达力度的含义。见图17:

  上图中,运动员的本意是取2门2号位的白球,可是擦空了,但是正好停在界内。这是运动员预先计划的本球移动距离,就是本球最长移动距离。此运动员预先计划的本球移动距离欠妥。正确的计划本球移动距离应该是:见图18

  上图本球移动距离要比图17的短许多,是计划中的最短距离。此时这个运动员的计划就周密:考虑了万一擦厚了,我也不出界:万一擦薄了,我也能停在2门前,继续过2门。过了2门,再做打算,走一步,看一步。
  我们撞击球的每一步,都要精打细算,预先计划好它的停留位置,以及做好最坏情况的事先安排。运动员要是能做到这一步,细致入微,就是顶级高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0: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撞击球之八
门球最难的是什么?是发力击球。我用7篇帖子,做好了发力击球的准备工作,就看各位如何表演发力击球了。好像地道战打日本鬼子,各有各的高招。在此,我先亮亮丑,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踊跃参与讨论,各献各的高招。
  我们最后这关键的一击,实际上是赋予本球两个元素:1 动能的大小;2 动能的方向。动能的大小,球友们平时爱用“力度”这个词来表达交流,严格的讲,“力度”不如“动能的大小”确切。在初中物理中,有
    F1*S1=F2*S2
等号前面的F1是双手赋予球杆的力,严格的讲,F1是一个变数。为了叙述简单,我们不妨先看做常数。S1是双手赋力的作用距离。等号后面F2是地面阻力,S2是本球奔走的距离。等号前面是双手做的功,通过击球传递给本球。然后地面阻力做功,将本球携带的能量吸收到地面转换成热能,吸收殆尽后,本球就停止下来。由于地面阻力是一个常数,所以双手赋予本球多少功,本球就奔走多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0: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角擦边练习法
本帖最后由 白音淖尔 于 2012-12-31 17:30 编辑


上图为四角擦边练习法:
<1>①球在一角,③球距①球1.5米,①球、③球和中柱为一条直线,要求左擦到三门一号位,以能进三门为合格;右擦到二门前,以能进二门为合格;
<2>①球在二角,③球距①球1.5米,①球、③球和中柱为一条直线,要求左擦到三门前为合格,右擦到二门前一号位;
<3>①球在三角,③球距①球1.5米,①球、③球和中柱为一条直线,要求左擦到二门一号位,右擦到三门前为合格;
<4>①球在四角,③球距①球1.5米,①球、③球和中柱为一条直线,要求左擦到二门前,右擦到三门一号位为合格。
此练习法难度很大,初练成功率会很低。掌握好擦边法很容易成功。2011年规则实施后,擦边球成为主选技术,演练成熟后,在比赛中大有作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9 20: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脚正不怕影子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0: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老赤马老师《如何避免擦边“走空”》
如何避免擦边“走空”
  《2011年》门球规则实施后,取消了撞击球双杆球。撞击球双杆球的战斗力消失,使擦边远袭成为了赛场上的主选战术。很多的胜场是由成功的擦边远袭战术来完成的,但也有很多场次的失败是由于擦边“走空”造成的。如何避免擦边“走空”,确保擦边远袭战术的成功运用,是《2011年》规则实施后战术运用的主要课题。
  众所周知,击打擦边球的基础条件是角度与距离。角度合适、距离合适、辅与正确的击打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战术效果和战术目的。如若在比赛中一杆擦边“走空”有可能导致比赛失利。
  擦边“走空”的主要原因是:
一、  心态不稳
受比赛紧张的心理影响,心态发生变化。越到关键时刻越掉“链子”。此时上场击球心跳加快、头脑发热、手抖腿颤,造成发挥失常。
有些球员在“擦过去就胜”的紧急关头,大脑一片空白。失去了对球杆的精准控制,致使击球动作变形,擦边“走空”,不能完成战术任务。
二、  逞能卖弄
很多赛场的球势对己方已十分有利或已经形成派打先手和王牌球战术,虽然角度距离适合击打擦边,但只需正撞击既可实施。可偏偏有些球员自恃球技高超,在众人面前卖弄和显示自己的球技,“我要是一杆擦过去就解决战斗”。由于“心术”不正,好大喜功。结果贪薄擦边“走空”,造成严重后果。而失误的球员中大多是教练员兼队员。
三、  强行擦打
在接应球落点不佳,击打角度不好,距离又稍远的情况下强行击打擦边球,造成“走空”失误。自己强打擦边失误后却将责任推卸给做接应的队员,这在赛场上也是司空见惯的。另一种情况是受“利益”驱使。见对方有2、3个球结组,心想擦过去打掉他。在擦边条件不成熟又心存杂念进行强行擦打,就有可能擦边“走空”。这种占“便宜”不计后果的做法实不足取。
四、  不听指挥
教练员依据赛场态势下达指令:“不擦不找,打上就行。”但有个别球员拿教练员的指令当做耳旁风,不服从教练员的指挥,非要擦边不可,一心想着“建功受奖”。擦边成功了,落个不听指挥;擦边“走空”了,不但打乱了教练员的战术安排,而且影响到球队的比赛成绩,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
五、  技术不精
门球比赛是集体项目,个人技术水平高低不均。在赛场上遇到的情况往往是擦边球的关键任务落在弱手肩上。由于擦边技术差,不能完成教练员下达的战术指令。也有个别球员只会向左击打擦边球,向右击打擦边球时,几乎不能成功。这也是造成擦边“走空”的原因之一。
六、  贪薄到位
赛场上经常遇到这样的球势,自球距目标10米左右(见图1中<一>),接应球又和目标成直线。没有形成擦角。这时无需难度大的薄擦技术,只需正常擦打,自球前行7米就可靠近目标(见图1中<二>),再去击打3米左右的目标球即可轻松完成战术任务。此时非要薄擦到位,容易擦边“走空”(见图1中<三>),造成严重失误,后果不堪设想。见图示:
七、  控力不当
击打擦边球时一定要适当控力,不要使用猛力、爆发力,尤其是击打薄擦边。如在比赛中击打的擦边球非常漂亮,但由于控力不当,致使自球出界。导致局势突变,这在赛场上也是屡见不鲜的。
击打擦边球时如果打厚了,自球行走距离不远,是受自、他球相撞后产生的反作用力影响。越厚,反作用力越大。相反,击打非常薄的擦边球时,非但没有了反作用力,而是加大了自球的前冲力。此时用猛力、爆发力击打擦边球,会使自球出界。自、他球距离越远,这种现象越严重。
八、  自加“保险”
在赛场上和擦边“走空”相反的一种现象是“打厚了”。产生的原因之一是自加“保险”。在角度、距离适合击打薄擦边且擦打成功即可转势的情况下,顾及自己的脸面,生怕“走空”丢人。心想:先打上再说吧。其结果是打厚了或打成“定蹲儿”。达不到战术要求,也不能完成战术任务。当然了这只属于个别球员所为,不宜提倡此种做法。
  在比赛中要想避免擦边“走空”,高质量地完成战术任务。一是要掌握正确击打擦边球的方法(门球之苑多有介绍);二是要刻苦训练,做到瞄准精细、撞点准确,熟练地运用击打擦边球技术;三是要多参加大型比赛,积累大赛经验,增强自信心,勇于发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1: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切莫忽视了“保护球”
  门球比赛的攻防转换中,保护球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门球比赛中,造打先手、王牌球是战术运用的核心。其运作的方法一是擦边远袭,例1:场上红方⑨、①球结组,⑦球擦击⑤球打掉白方⑩球,形成⑨球击①球派打王牌球战术,白方场内球则失去了保护,这个⑩球就是白方的保护球。二是先打后送,例2:白方④球起杆将红方的⑤球打掉,再击⑥球,派遣王牌球⑥球攻打场内红球。这个④、⑥之间的先手球⑤球就是红方场内的保护球。三是打腰成王,例3:场上红方⑦、⑨球结组。⑤球起杆撞击②球,用②球将⑧球闪带双出界。待⑥球落杆后(⑥球须是无威胁、无作为的球),⑦球击⑨球形成派打王牌球战术。⑦、⑨球之间的“腰“球⑧球就是白方场内球的保护球。还有类似的战术方法都是预谋打掉对方的保护球,以求对局势的控制。哪一方失去了对场内球的保护,就意味着失去了场上态势的控制,甚至导致比赛失利。
参赛的任何一方的任意一球,在轮次转换的过程中都可能成为己方的保护球。在不同态势、不同轮次中的保护球的球号不尽相同,但所起的重要作用是相同的。例1中的⑩球、例2中的⑤球、例3中的⑧球。都是充当己方保护球的角色,担负着保护己方场内球的重担。
抢得先机:如在开局阶段,红方运用三门①、⑤、⑨球战术,白方运用②、⑩球应对。①球击⑤球到一门后接应待进一门的③球,自球过三门,然后与⑨球在三门零号位附近结组。②球落杆后,③球进一门击⑤球派打②球或⑩球。白方场内的②、⑩球则失去了④球保护,④球就是白方的保护球。虽说④球能起到保护②、⑩球的作用,但是根据开局布阵的需要,④球又不能在第一轮进入场内。所以白方要灵活地运用战术,暂且不要过二门得分,而是要令②球擦击⑩球,设法打掉⑤球,以消除⑤球的进攻威胁。打掉⑤球后,场内①球受到⑨球保护;②球则受到⑩球的保护,双方形成对峙,各据一方。⑨球打①球派打不了⑩球、②球;相反⑩球击②球也派打不了⑨、①球。如果白方只顾过门得分,不去攻打对己方有攻击的先手球,过门后只好分散躲避,进行被动性防御,所以只有打掉⑤球才是进攻型的防御。
针锋相对:再如在开局阶段,白方为防止红方①球击⑤球接应待进一门的③球,形成③球进一门击⑤球派打先手,便采取了②球一门留球战术。红方若要教条地使用三门①、⑤、⑨球战术,就要吃亏、丢势。红方开局①球进一冲二占三,②、③球一门留球。④球进一门到二门二号位守门,⑥、⑦球一门留球。⑧球进一门到二门零号位与④球结组。因为②球一门留球,①球击⑤球不能接应待进一门的③球。待④球起杆时,可击⑧球,闪送到球道线上接应待进一门的⑥球。避开⑤球的进攻,待⑤球落杆后,⑥球进一门,击⑧球派打场内红球。此刻,场内红球失去了保护球⑦球。红方面对场上出现的被动局势,只得将场内球分散隐蔽,阵型由进攻转入防守。
峰回路转:面对白方②球一门留球战术,红方要适时、适势地改变战术。例:③球一门留球,④球进一门占二门二号位。⑤、⑥球一门留球,⑦球进一门到三门前与①球结组(不要形成错位、眼镜球)⑧球进一门到二门零号位与④球结组。⑨球一门留球,⑩球进一门在球道线上接应待进一门的②球。第二轮①球击⑦球,闪送到一门前或门后1米左右的位置。这个位置主要是防止②球进一门后擦击⑩球打回头,又便于③球轻进一门击打。③球轻进一门击⑦球,将⑦球传递给待进一门的⑤球。待④球落杆后,⑤球进一门击⑦球派打场内白球。哪个好打打哪个,哪个关键打哪个。此刻场内的⑩、②、④球失去了保护球⑥球的庇护。
后发制人:白方面临场内球没有保护的态势下是否无计可施呢?具体应对的战术方法一是②球擦击⑩球奔二门,闪⑩球到三角半做接应。自球过二门,轻粘④球,闪送到二门一号位,②球与④球隔门“拉手”。③球进一门击⑦球转接待进一门的⑤球。④球过二门后的落点非常重要。④球要通过⑩球的调位,在擦击②球对⑦球发起攻击或④球不过二门,调转枪口直接攻打⑦球。二是打回头,②球进一门时要掌握精确落点,擦击⑩球奔⑦球。两种方法都是想方设法地打掉⑦球,场内白球才感到安全。
预埋先手:此战例白方开局不利。第二轮⑥球迫于形势继续一门留球,红方场内球面临着⑦球进场的保护。但红方教练员见⑥球留球,指挥⑦球跟着留球,这一举动就显得盲从。⑧球轻进一门,回击到四线边上,预埋下一颗“定时炸弹”。第三轮⑥球轻进一门,回马一枪,轻粘到⑧球,派打场内红球。此时红方教练员如梦方醒,急令⑦球进一门实施远攻未果。失去保护的红球完全暴露在⑧球进攻之下,一击次完成夺冠任务。见图1。
喧宾夺主:此战例是争夺小组出线权的一场比赛。白方教练员深知红方⑨球的重要作用,其既能守住二门要塞又肩负着保护场内红球的重任。打掉⑨球,就可实施己方⑧球击⑩球派打王牌球战术。遂令④球进一门,擦击②球靠近⑨球,闪送②球过二门得分,续击撞顶⑨球出界,自球留在界内。⑤、⑥球一门留球。⑦球轻粘④球,用④球将白方的先手球⑩球闪带双出界,自球击打到球道线上接应待进一门的⑤球,⑧球面对靠边、压线和远离自己的红方球无可奈何,接应②球吧,又有①球虎狼在侧,只得击打在边线上。红方喧宾夺主,重新夺回优势。下一轮次⑤球进一门击⑦球,闪送⑦球到三门前看住②、⑧球,自球到四角与①球结组。此刻白方的保护球⑥球尚未进一门。场上白球遭到红方屠戮,失去了出线权。见图2

此役⑥球跟着⑤球一门留球显得盲从,⑥球应该进一门接应⑧球。即使⑦球用④球将⑩球闪带出界。⑧球可擦击⑥球打掉红方①球,白方②球在内,仍可控势。常言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舍本逐末:一场比赛,距结束还有10分钟,双方比分8:8平分。轮及⑦球起杆,击③球,闪送到三门前看住④球,自球到三门一号位。⑧球进场,⑨球进场。⑩球进场接应②球,①球进场。②球擦击⑩球靠近④球。闪⑩球到二门前,撞闪④球到二门前。撞击③球,用③球闪带⑦球双出界,自球过三门后撞柱成功。③球进场,④球起杆后的结果是白方获胜。见图3
  此役,红方为打破平分的僵局,舍本逐末,冒险将③球派往三门前看住④球,致使红方的保护球③球受到白方攻击,白方实施了先打后送的战术。给予红方致命打击,红方终场告负。红方如果将③球派往三角看住⑥球,⑦球再为③球制角遥控三门,既能肩负保护己方球的重任,又远离②球,避开②球的攻击,还能对白方④球发动攻击。待②球落杆后,③球起杆,撞闪⑥球出界,擦击⑦球靠近④球,闪⑦球到二门后,形成⑤、⑦球隔门结组。自球撞闪④球出界,续击过三门,再到三门后,准备接⑦球过三门撞柱。红方将获得比赛胜利。
比赛场上,任何一方出现离断,而离断的球恰恰是己方保护球时,那就要面临对方派打先手球或王牌球的进攻,进而造成局面失控,甚至比赛失利。教练员在临场指挥时要审时度势,根据门球运动轮及顺序周期性规律的特点,找出轮及顺序的球号空缺。利用对方球号的空缺,合理地安排战术,适时地捕捉战机。对于己方的保护球则要珍惜、爱护,免遭对方攻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1: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击球不准辨原因
在门球比赛中,经常发生近距离击球失误,很多门球高手也在此列。在比赛的关键时刻掉了“链子”,由此场上的态势可能发生转变,甚至造成比赛失利。细辨原因有以下几种:
1、心态不稳
比赛时的紧张心理因素,尤其是在大型比赛中和强队交手。包括新老队员在内,上场击球前,心跳加快,腿抖手颤。越怕失误越失误,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要克服心态不稳一是需要多参加大型比赛,以积累比赛经验。俗话说“见多识广吗!”;二是上场击球前要调整呼吸,用深呼吸来降低心跳速度,平息定神;三是去除杂念,心想击球的动作要领。
2、站位不正
很多球友积有站位不正就击球的不好习惯,“猫腰就打”。(一)有些球友站位不正却“当事者迷”,场外观众都看出来说:“站都站歪了,肯定打不上”。可他自己却不觉得,这样就无法保证击球质量。(二)闪击结束后,站起身就进行续击。因为闪击的方向和再次击球的方向不一致,再续击球时方向就存有偏差,形成站位不正。正确的做法是闪击结束后,重新面对自球站正位,做到一站、二看、三瞄、四打。(三)进一门冲二门时,大多球友的做法是举着杆儿,跟着自球走,球停了,放杆就打,同样存在着站位不正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击球进一门,要在自球的右侧1米同向行走,自球停稳后,向左转,面对自球和球门中心,“吊好线”。然后走到自球前做一站、二看、三瞄、四打的动作要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过二门的成功率。
3、视觉差别
人的视力有很大差别:近视、远视、散光以及年龄大小造成的视力差别。参与门球运动的以老年人居多,而老年人又多发“花眼”,看远处的景物清晰,看近处的物体则恍惚不清,这也是造成近距离失误的主要原因。在门球比赛中,老年运动员往往远射的十分精准,但在1、2米的近距离撞击不中。越瞄越“花”的现象很普遍,符合人的身体自然规律。
4、没有形成四点一线
在撞击瞄准时,他球、自球、槌头的纵向中心线的前端点已构成一条直线(3个点在地面形成的直线),但是槌头的后端中心不在这条线上,没有和这条线重叠,四个瞄准基点不在一条线上,这就是常见的“杆尾不正”现象,同样是造成撞击失误的原因。
5、撤杆不稳、进杆偏离
撞击的过程是站位、瞄准、撤杆、进杆、击球。要求整个过程准确无误,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偏差。撤杆不稳、进杆偏离,造成撞击线路脱离了瞄准线,使撞击失败。
6、击球动作变形
比赛中根据球势不同,需要施力不同。施力大、用力猛,容易导致击球动作“变形”。不仅击球姿势发生了变化,而且击球动作也失于平常。常见的有撤杆、进杆摆幅过大、转动手腕儿、扬杆过高等。不仅姿势难看而且很难保障击球质量。
7、不看击球点
很多球友在击球过程中急于看到撞击结果,不看击球点,目光随着球杆的走向运动,结果造成击点不准、撞击不中。
8、自加撞击环节
撞击的过程是站位、瞄准、撤杆、进杆、击球。但很多球友们在这个过程中自加了一个动作,就是在撤杆前先把球杆向上抬起一点再向后撤杆,这样做就是在击球过程中多了一个环节,也就多了一个失误的因素。
9、状态调整
根据人的身体机能周期变化,有时在一两天的时间里,撞击命中率明显降低。怎样打也打不上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在状态”、手感不好。过了这一两天就又恢复了常态。所以教练员在安排队员上场时要根据参赛队员的身体机能状态,合理安排上场队员,保持上场队员的最佳状态。。
10、熟悉场地
在比赛前要尽快地熟悉场地。很多的比赛在陌生场地进行,场地不熟悉是造场近距离撞击失误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检验运动员的大赛经验是否丰富。熟悉场地能使比赛的自信心增强。具体运作是:(一)试几杆远距离自球到位、送球到位,观察场地的摩擦力大小和球的运行轨迹,以确定比赛时的施力控制。(二)进一门后在球道线上找出3个点,分别是12、13、14米,然后击球过门。观察自球的运行轨迹和能否过二门。(三)进一门在14米线上,进行占位和“拔钉子”。(四)沿着四条边线击打。(五)斜过二、三门。
11、教练员的指挥方式
教练员的指挥方式方法也会影响到撞击失误。有个别教练员过度“严肃”,斥责、嗔怪队员。造成击球员畏手畏脚,加剧了它们的紧张心理,个人技术不能正常发挥,造成击球质量不高或失误,越打越胆小。所以要求教练员要以安慰、鼓励为主,增强队员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完成战术任务的质量。发生失误时,用一句话“没关系,再来”来缓解队员的压力,这样还可以避免连续失误。
综上所述,降低比赛中的失误率需要有扎实和过硬的基本功。尤其是门球,这是一项易学难精的体育运动。要练就一身炉火纯青的门球技术,“艺高人才能胆大”,才能在比赛中得以发挥和展现风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1: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力的控制
                             
  门球运动博大精深,是一门科学。既是科学,那么对待它的态度必须是认真的、严谨的。
打好门球首先要学会掌握两个“度 ”,那就是准度和力度,所谓是准为主、力为先。可力又是无形的。那么怎样认识力的作用呢?又怎样把握好力的控制呢?
在门球运动中控力有几种形式:
一、姿势:如日本球员采用横向侧打姿势。这种击打姿势优美,在天然草坪场地上击球能发上力。击打出去的球速度快、距离远。相比之下,国内球员采用的跨打姿势在天然草坪上比赛显然吃亏,击打出去的球距离近、往往是击打不到位、送球不到位,达不到战术功效,不能顺利完成战术任务。(近年来我国选手在天然草坪上的比赛时也采用了横向侧打姿势)
有些球友认为采用横向侧打姿势打不出柔和的技巧球来,回答是否定的。采用横向侧打的日本球员在国际比赛中击打擦边球、造打双杆球驾轻就熟,在国际大赛中的成绩还不错的。
二、槌头材质:随着时代发展,门球赛场上多使用铝合金槌头或不锈钢槌头,和以往的塑胶槌头或层压木槌头相比,击打的效果肯定不同。(距离、球速、转速、运行轨迹)
三、场地:国内的门球场地大多为砂土场地,近年来人造草坪场地越来越多。人造草坪场地的优点是平整、摩擦力适中,很受广大球友们的欢迎。但由于人造草坪生产厂家不同,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不同,直草、卷草、草丝粗细、草皮薄厚等五花八门。不同的场地击打效果也是不同的。
四、方法:采用不同的击球方法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如采用顿击方法,其爆发力强,球速明显加快;采用上旋球击球方法时(提拉打)球体的滚动速度大于球体的移动速度,自球具有前冲力;相反采用下旋球击球方法时,球体的滚动速度则小于球体的移动速度,所以要根据赛场的球势来采用击球方法控制球速。
五、用摆幅控力:通俗地说摆幅大,击出去的球距离就远,相反距离就近。赛场上根据目标球的距离远近来控制摆幅大小,一般不超过20厘米。
六、上、下手间距:上、下手间距大,用相同的力要比上下、手间距小的击球距离要远。
七、使用68度角斜面槌头:物理学两球相撞的分球角度为90度,但在门球运动中两球相撞后的实际分球角度则小于90度。使用斜面槌头击打后的分球角度则大于90度。利用斜面槌头的这种特点,击打出去的球能减慢速度,完成特殊功效。并能击打出类似于台球运动中的缩杆技法;还可以击打出正向擦顶球、定位球等一般槌头击打不出来的效果。
八、手感:打球时间长了、经常打,手上的感觉就好。一出杆便八、九不离十。
九、心理素质:很多新手参加大赛,受赛场上紧张情绪的影响,心态不稳,在击球的力度上就掌握、控制的不好。不是小了就是过头了,很难达到战术要求。
总的来说,力虽是无形的,但还是由人的大脑来支配的(别排除小脑,它的作用是主管四肢和运动的)。控制力度还是要多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9 21: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球技术训练项目及方法


  顶球,是门球的一项重要技术,是一个技术比较全面的门球运动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术。下面分撞顶和闪顶介绍一下训练方法

   撞顶,就是直接撞击他球,使其进门得分、撞柱得分(只为抢时间时才用)、出界。(1)顶球进门得分,分正顶和侧顶。正顶。先练习自球、他球、球门间的距离都在30厘米以内的,熟练以后逐步加大距离,直到距离1米左右。侧顶。小力侧顶,即将他球顶进门后,自球不远离门前,自球续杆也进门。练习时,自、他球的距离可由小到大,自球与球门的角度可由大到小,逐步调整,以加大难度。大力侧顶。目的是将他球顶进门的同时,自球到达较远的目标处,如从二门前到三门前、从三门前到中心柱。在关键时刻,要一杆两球得五分,是非有此技术不可能达到。所以,这是非常实用的实战技术,要认真练好,练习时,同样是距离角度由易到难。(2)顶压线球出界。练习的重点是使他球出界,自球界内,而不是“同归于尽”。练习的方法,可以压线球为圆心在场内划半圆(直径由小到大 )在半圆上放置自球,角度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反复练习,熟练后,再加大半径(距离)直到2米。

闪顶,就是用他球闪带靶球,使靶球进门得分、撞柱得分、出界、进场(压线球)、或改变其位置为自球“造双”、“制角”。闪顶技术比撞顶技术要难得多,但决非高不可攀。实践证明,只要多练是可以熟练掌握的。但开始不可要求过高,以免失去信心。这和撞击一样,刚学打球,只能打距离一两米、离比赛线远的球才有把握,远的打不上,打离线近的就出界。练习闪顶技术也一样,比如闪带靶球出界,他球留在界内的练习。开始就练距离30公分角度30至45度的,等多次达到靶球出界他球界内的要求后,再加大距离或改变角度。要在同一个角度上,在不同的距离,连续多练几次,要注意,不要一次又加大距离又改变角度,那样不符合分散难点的教学原则,难点集中,不易突破,势必影响练习效果。练习闪顶靶球得分也一样,先练小距离正顶(自球、靶球、门或柱在一条直线上),熟练后,再逐渐加大距离或改变角度练习侧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7-15 13: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