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登录
中国门球网 返回首页

输赢一笑的个人空间 http://www.menqiu.com/?5927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转发 揭秘: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始末

热度 3已有 78 次阅读2025-3-2 12:26

       揭秘: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始末
2009年06月19日 08:48 来源:《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字体:[url=]↑大[/url] [url=]↓小[/url]


毛泽东应约为《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书写的题词




  《中国青年》揭秘:如何将雷锋推向全中国?
  王江云
  每年的3月5日,全国无数的青少年都要走向社会,“学雷锋”;2000年的3月5日更是被定为“青年志愿者服务日”。这一切,都是因为3月5日被定为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纪念日。也是因为毛泽东的这一题词以及随之几十年持续开展的学雷锋活动,雷锋作为“好人”的象征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里,雷锋精神作为—种人生理想和崇高憧憬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然而,较少有人知道,毛泽东的这一题词并非是在3月5日,而是在2月22日,毛泽东为什么要提这个词?为什么3月5日成了“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纪念日呢?故事得从《中国青年》编辑出版的一期“学习雷锋”专辑说起……

  1962年8月15日,22岁的雷锋在辽宁抚顺因公殉职,结束了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他所在部队的战友们为他平凡而高尚的实际所感动,最先在军营里掀起了学习他的活动。之后,他的事迹走出了军营,在辽宁全省青少年中传扬开来。1963年2月初,首都几家大报也先后刊登了他的日记摘抄。雷锋日记语言朴实,继续简短,但字里行间所透露的精神却令人读之感动。当时,《中国青年》编辑部的编辑也大多是青年,大家同样被雷锋精神所感染,并认为雷锋这样突出的一个人物,即使其他报纸已经渲染过,我们仍然有必要将他更全面、更完整地介绍给读者,让他的精神在更大的范围内给人们以教育和启迪。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编委会最后决定:编辑出版一本“学习雷锋”专辑。由于其实国家还没有完全度过困难时期,报纸非常紧张,此前的《中国青年》不得不由每期32页改为24页。而24页的篇幅要做一本“学习雷锋”专辑还是显得太“轻”,为了使这本专辑够分量,编委会决定将5,6两期合刊,出48页。
  根据编委会的决定,从各编辑部抽调骨干力量,专门组成一个“学习雷锋”专辑编辑组,具体讨论编辑计划和组织落实。那时,我在《中国青年》思想教育组当副组长,被抽调到了这个编辑组。在讨论编辑计划时,我们主要讨论如何在其他报刊已经宣传的基础上做到后来居上,但今天的话说,就是“如何打好第二点”,大家都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就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忽然想到了毛主席为刘胡兰题词的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正是毛主席的这一题词,使刘胡兰的事迹广为人之并激励了亿万青年,现在出了雷锋这样一个新时代的英雄,如果毛主席能题词,那将会是多么巨大的号召力啊!于是,我说出了请毛主席题词的想法。大家一听都很兴奋地表示赞同:“对,请毛主席题词。”可是,一想到毛主席工作那么忙,大家又有些犹豫了。这时,有位同事说,毛主席一向关心青年,关心《中国青年》杂志,对雷锋这样一个值得青年学习的榜样,说不定会答应题词的。就这样,我们抱着希望和忐忑不安的心情向毛主席发出了请他题词的信函。

路过

雷人

握手
2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回复 输赢一笑 2025-3-2 12:26
转发  揭秘: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始末
回复 海兰 2025-3-3 10:24
谢谢老师 转发  揭秘: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始末
回复 花甲子 2025-3-3 13:45
一个多年来不被人们所知的细节!2009年06月19日《中国青年》杂志早有介绍,但是今天的门球人得知这个细节,也是很感人的。 
回复 输赢一笑 2025-3-7 22:21
海兰: 谢谢老师 转发  揭秘: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始末
谢谢海兰老师关注。祝老师三八节日快乐、阖家幸福安康!
回复 输赢一笑 2025-3-7 22:22
花甲子: 一个多年来不被人们所知的细节!2009年06月19日《中国青年》杂志早有介绍,但是今天的门球人得知这个细节,也是很感人的。 
谢谢花甲子老师关注。祝老师开心快乐、阖家幸福安康!
回复 天下豪杰 2025-5-5 15:54
雷锋是伟大的英雄!也为《中国青年》杂志编辑组同志宣传英雄所作的不懈努力点赞!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会员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7-2 22: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8-2015 Design: Comiis.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