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赏菊忆黄巢
黄巢(出生不详—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曹县西北)人。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成年之后,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后起兵造反,广明元年(880年),进入洛阳,突破潼关,进入长安。中和三年(883年),退出长安。中和四年(884年),退至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时年六十五岁。黄巢在起义中提出并实践了“均平”的口号,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黄”,即:黄巢进京(长安)赶考考黄了,心里有气,借着金黄色的菊花,发挥了一下,留下一首流传甚广的诗句:
不第后赋菊
唐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流传下来的写菊花的诗有三首,这首《不第后赋菊》写得最好。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九月九重阳佳节快来了,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人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句“冲天香阵透长安”。“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满”、“尽”二字,道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笔势刚劲,格调雄迈,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对后世许多有志之士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九月九重阳节即将来临,出户赏菊,这可以有。
涿州城西农大总部西侧,有数十亩菊花种植园,值得一去。
唐代黄巢的诗对后代还是有影响的,如下:
附一 宋 宋江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附二 明 朱元璋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嚇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