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5
知识改变命运
最近在“涿州众星三清写作团微信群”看了张三清和姜水写的两篇短文,认知了涿州一位农家子弟舒印彪(电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尤其是得知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觉的真是了不起。
舒印彪(1958.07.01-),男,河北省涿州市人,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输变电工程与电力系统规划专家。1958年出生在义和庄镇西田城村。中学毕业于涿州七中(任村中学),1977年恢复高考,考上了华北电力大学。他成为院士的事儿还是通过读文章才知道的。
中国的院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统称。两院院士是各自领域的杰出代表,代表着中国学术界的最高水平和最高荣誉。他们在科学、技术、工程和其他学术领域中取得了杰出成就,对中国科技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院院士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他们的学术成就和科技成果转化,更在于他们的学术精神和道德风范。他们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服务社会的精神,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在中国,能当选院士的人很少,是我国科学界的泰斗级别。舒印彪能当选院士说明他在自己研究的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和巨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涿州曾有四位农民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现驻涿州凌云集团有一位一线工人是全国人大代表,这都是涿州的骄傲。
偏安涿州东北角的义和庄镇(含原来的里渠公社)农村,能出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着实不易。读姜水文后更知“舒印彪他们西田城村不大,但特别重视孩子教育。舒印彪的父亲舒平是老一辈大学生,他的直系后人毫无例外都像舒印彪一样通过考学走出西田城村。舒氏家族的年轻人大部分也走了这条路。舒志、舒翠玲、舒锋、舒涛、舒玉玲……这仅仅是与我同龄人。其它年龄阶段、通过读书成才的就更多了。舒印彪、舒氏家族甚至西田城村尤其舒印彪是一个引领,引领着周围的村子甚至整个涿州青年人走读书、成才和报国之路,引领更多的人开阔眼界、提升自己、报效国家、反哺故乡。”
张三清上学的年代和我差不多,他涿州中学毕业后,在本村当过教师,后来干起了记者。而姜水,大学毕业后当老师目前还在涿州中学当在职。他的祖父没念过书,不认字,但是他年年过年时都贴对联儿。对联儿的内容耐人寻味。上联是:家有黄金用斗量、不如送人上学堂,下联是:黄金有价书无价、书比黄金价更强。这个对联儿,像种庄稼一样,今年贴,明年还贴,年年贴的都是这副对联的词儿。于是,家里有变化了,姜水的父亲的学历在村里是最高(高小),他这一辈五人中两人通过考学改变了命运。据他统计,里渠公社在姜水上高中时代有十多个家族有两个孩子考上大学的。能考学走出去就算改变自己的命运、能给国家做更大的贡献了。姜水在里渠村的初中同学王大公,1986年考上西安空军工程学院,现在是某战区装备局局长了。
我很羡慕农村的孩子通过高考走出去的人,知识改变命运,这些人毕业后大部分能够精忠报国,我认识很多这样的人。
我身边的人中比如刘书堂、李长青、刘鹏举等,都曾是农村的孩子,考上了中专、中技由此改变了命运。记者张三清自己没有高学历,但他培养自己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又攻读硕士、博士,炒了二康到涿州外面更大的空间发展了。还比如梁启超,“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还比如我自己家,我们当时没有大学可上,咱可去当兵报效国家啊,而且,两辈人出了六个兵。我自己参加工作后,还先后两次进党校学习提升,也弄了学历,虽说没人家统考的学历瓷实,但也满足了自己的学习渴望,至今,每天看书、上网、写东西,忙得不亦乐乎。
知识改变命运,这话儿,我信。
(刘会军 2023.9.17于涿州)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3-9-22 19: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8-2015 Design: Comi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