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8|
军人魂魄
刘亚洲
军人魂魄,舍生忘我,民之所倚,国之所托。
军人魂魄,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家国忠诚。我们中国,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有上古三代之郅治,有秦皇汉武之雄杰,有唐诗宋词之璀璨,有康乾时代之隆盛。有“入世”的儒家,追寻人与社会和谐,有“出世”的道家,探求人与自然和谐,有“遁世”的佛家,构筑人与内心和谐。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血脉相传,不绝如缕。她既是我们的国,也是我们的家。她有许多不尽如我意的地方,我可以骂,可以怨,但却绝不容任何外人染指。对于敢来犯者,军人必以一往无前的胆气与豪气,追杀到底。
军人魂魄,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男儿气节。金戈铁马,大漠孤烟,边关冷月。真正的男人,都有从军报国志向。“男儿何不带吴钩”,“功名只从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都有驰骋疆场梦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更有一个舍生取义的准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即使老去,也常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军人魂魄,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战友情怀。军人的内心世界冷峻却丰富、孤独又艳丽。对待敌手,果敢亮剑,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天宇因震,风雷为惊。但对待战友,则如手如足,如兄如弟。不仅于一饮一炊间见友谊,更可在战场上以命相托。“兄弟一心,其利断金”,“于生死间,交情乃见”,这种战友真情可撼天动地,能光照日月。
这就是军人魂魄。将永远长河流响,贯索古今!
(作者 国防大学政委)
注解
1、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释义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锋利的吴钩,去收复那黄河南北割据的关山五十州?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能被册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5、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
出塞
作者:王昌龄 年代: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6、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这句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8、这首词写于宋代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作者 辛弃疾朝代:宋辽金
作者:辛弃疾
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8-15 06: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8-2015 Design: Comi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