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中国资产又爆发了。
12月10日,A股三大股指集体高开,沪指开盘涨2.58%,深成指开盘涨3.66%,创业板指开盘涨4.88%。港股开盘,恒生指数亦高开3.21%,恒生科技指数高开4.24%。
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2025年中国经济。货币政策自2011年来首次转向适度宽松、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大力提振消费等重磅政策,点燃了市场情绪。
昨日消息发布后,正在交易中的港股迅速拉升,当日香港恒生指数收盘涨2.76%,恒生科技指数涨4.30%。
美股热门中概股普涨,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一度涨超10%,创今年9月以来最大涨幅。
房多多一度暴涨超160%,多次触发熔断;老虎证券涨逾26%,哔哩哔哩涨超21%,富途控股涨逾17%,爱奇艺、唯品会、网易涨幅超10%,携程、百度、阿里巴巴涨超7%。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港股大幅跃升说明国际比较认同中国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基调调整。
根据会议的定调,财政政策从积极变为更加积极,货币政策从稳健变为适度宽松。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对三里河表示,这一轮宏观调控在政策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上,都是空前的。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三里河表示,货币政策的提法从稳健变为适度宽松,意在更清晰地传递出积极有为的政策倾向,更好地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未来有可能会进一步降准降息,以释放更多的流动性并降低实体经济实际利率。
罗志恒认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具体到财政政策方面,有可能主要体现在赤字和专项债规模的提高、继续发行超长期国债,一是规模可能会超预期,另一个是节奏可能会更快,比如超长期国债、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节奏会更快落地生效。
三里河注意到,会议指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这句话被市场重点关注,普遍认为在当前总需求不振的情况下,扩内需将成为明年的重头戏。
中金研报认为,从政策方向上来看,扩大内需排在首位,提振消费、改善民生的倾向进一步突出。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副所长盛磊对三里河表示,扩大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作为总需求的一部分,投资推动上下游生产,提供居民就业和收入,同时为消费提供产品、场景和条件;消费的规模扩大和质量升级又可以推动释放投资需求、引领投资结构优化,两者是相辅相成,投资与消费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对经济平稳增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盛磊认为,当前,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既注重扩大内需的规模,又强调提高增长的质量。一方面,要推动有收入支撑的消费,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另一方面,要保持投资持续稳定增长,加强有合理回报的投资,形成产业、就业、收入、消费的闭环,实现投资与消费“1+1>2”的良好互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高盛、摩根士丹利、巴克莱银行等外资机构2025年投资策略显示,超配、正收益等成为关键词,外资对中国资产态度积极。其中,贝莱德发布的2025年全球投资展望称,中国股市相对发达市场具有估值吸引力。
今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将顺利完成,这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注入了更多信心。
专家表示,我国货币政策的基调,此前多年都主要强调“稳健”,此次调整为“适度宽松”,与目前国内国际的整体经济形势有关。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当前,我国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与此同时,欧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宽松,对此,中央调整货币政策基调,也是根据实际情况,同时延续此前提出的“有力度的降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
货币政策基调,由紧到松依次可划分为“从紧”“适度从紧”“稳健”“适度宽松”和“宽松”等几个区间。中央银行会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梳理此前的表述,记者发现,上一次使用“适度宽松”来描述货币政策,是在2008—2010年左右,此后从2011年至今,货币政策一直使用“稳健”。此次调整,是十几年来的首次。
专家表示,这次对货币政策基调的调整,也在进一步强化预期管理,向市场传递出明确的货币政策信号。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介绍,会议也要求,加强预期管理。此次对货币政策基调的调整,也正是加强预期管理的重要体现。当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提高后,政策的可理解性、权威性都会增强,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的动向也会自发形成稳定预期,合理优化自身决策,货币政策调控就会事半功倍。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 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梳理今年的货币政策情况,记者发现,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向市场释放充足流动性,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并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服务。数据显示,今年广义货币(M2)余额突破300万亿元;今年前三个季度,主要金融机构贷款发放量超过110万亿元,比2023年同期多近8万亿元。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既有量的增长,更有结构的优化。10月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6%;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还创新推出国债买卖操作、买断式逆回购等工具,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近20项。
货币政策调控的核心——利率,在今年明显下行。今年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三次下降,至今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已累计下降35个基点,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已累计下降60个基点。在此带动下,贷款实际利率进一步下行。我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来到“3”时代,居民房贷利率也降至历史低位。
今年9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还优化调整了多项房地产金融政策,创设了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两项工具。一揽子增量政策,多箭齐发,市场反响积极。
董希淼表示,今年以来,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加大实施力度,金融总量平稳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贷款利率显著下降,在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同时,不断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激发企业投资意愿,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有力有效地支持经济恢复回升和高质量发展。
“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如何实现?
12月9日的政治局会议,还强调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超常规”还在哪些方面值得期待?预计未来,货币政策将在哪些领域发力见效?
王青表示,“超常规”预计是各项政策力度将会更大,有力推动融资成本下行,增加财政支出;同时,还将体现在政策会及时出手,适度超前,助力宏观经济熨平周期波动和外在冲击。随着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协同发力,形成合力,将在居民消费、投资、进出口、房地产等领域,带来积极效果。
专家表示,预计未来,货币政策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将继续强化。
国信期货首席分析师顾冯达介绍,最新的货币政策基调,将继续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支持力度。这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支持更多实体企业加大对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研发等领域的投入支持,长此以往,将从根本上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7-2 22: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8-2015 Design: Comi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