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前言
有一种“网红”叫普京,有一种彪悍叫“战斗民族”,有一杯烈酒叫伏特加,有一首歌叫《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提起俄罗斯,中国人总是会心一笑,那是我们的老朋友。
今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前不久,两国元首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宣布《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延期。中俄从历史中并肩走来,“善邻胜远亲,抵得自家人”。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两位“老朋友”——刘少奇曾孙女、前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联席主席刘丽达,俄罗斯中国总商会会长、中俄友协副会长周立群,讲述中俄“邻里之间”的那些事儿。“我第一次发现自己有中国血统是在大约五六岁的时候,之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在幼儿园时比同学们矮,为什么我的皮肤更容易晒黑。”当刘丽达得知自己的身世时,极为震撼。“于是我开始研究中国历史,也了解到许多关于我曾祖父(刘少奇)对中苏关系所做的贡献。”
“他的事业应该继续下去。我于是将其选为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2007年,刘丽达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她考入了暨南大学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化。
那时的刘丽达,只会说“你好”、“谢谢”和“再见”,语言成为她最大的障碍。
“因此每天从家到学校往返的路上,我没有浪费任何时间。我练习我的中文口语,我与公交车上的乘客、司机和路人交谈。一年后,当我打电话时,电话那头的人都没有意识到我是个外国人。”
不断地交谈除了让刘丽达更快掌握汉语之外,还让她直观感受到了中国的风土人情。“我真正了解到中国人民很亲近,俄罗斯和中国之间有如此多的合作前景。”
同时刘丽达意识到,中俄之间民间交往的工作并不充分。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俄罗斯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发展历程。“当时经济发展困难,俄罗斯充斥着大量廉价的中国商品,太便宜的商品质量就没有保障,因此俄罗斯人总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中国商品就是质量低劣的代名词。”但是来到中国后,刘丽达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而这种错误印象已经成为两国间开展贸易和深入投资的巨大障碍。
“我认为自己有责任告诉他们,真实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于是刘丽达参与组建了“俄罗斯亚洲工业家与企业家联合会”,利用这个平台向俄罗斯人、俄罗斯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介绍中国,消除一些不实传言和报道。2013年,习近平任国家主席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刘丽达感受到,中俄关系越来越好。两国民间相互了解的愿望大大增加,但信息交流比较缺乏,刘丽达便开始组织俄罗斯商界、企业、政府部门对中国进行商务访问,让俄罗斯人可以亲眼看到和触摸中国,并与中国建立起合作。
“2013年之后,企业变得更加有魄力“走出去”,中俄之间合作、投资、贸易的步子迈得更大,这一点很明显。”
“我们坚持宣传和讲述中国,我们所有的朋友都会被中国食物吸引,不过辣味的食物除外。”刘丽达笑着说。中国人民和俄罗斯人民在反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战斗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并肩战斗,用鲜血和生命凝成了战斗友谊。“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保尔·柯察金》等,这些作品、歌曲和电影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这种中俄友谊是有基础的。”
“2001年7月,中俄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把这种人民的友谊用法律的形式进行保障,现在可以看到中俄在旅游、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方面,这种民间友谊都是得到了长久的发展。”
周立群分享了他深受感动的故事。2020年,中国疫情形势严峻之时,一个高中女孩找到了他们。“她拿着一个大纸箱,里面有200多个口罩,估计一夜没睡,在上面画了天安门,还有克里姆林宫,她用中文写的‘中国加油’。至今我都不知道这个小女孩叫什么名字。”
周立群说:“中俄友谊这么牢固的根源是什么?我觉得是新时代,中俄之间的这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自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开始,中俄两国元首建立了密切的工作联系和深厚的个人友谊。习近平主席8次访俄或出席多边活动,普京总统9次来华,双方在各种场合会晤30余次。其中很多场景为两国人民记忆尤深:相互授予对方本国最高荣誉勋章,彼此接受对方母校名誉博士学位,与“海洋”儿童中心师生联欢……曾有媒体评论:如此高水平、高频率、高质量的元首外交,在大国交往中绝无仅有。
中俄关系迈入历史最好时期。有人说,中俄之间的友谊不是纸糊起来的,也不是用砖砌出来的,而是两国的民心浇铸而成,这种“材质”风吹不散,雷打不动。这其中的故事,或震撼、或感动、或有趣、或温暖、或宏大、或微小,在时代洪流中汇集成一股力量,联结起两个大国的过往与将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7-18 06: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8-2015 Design: Comi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