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4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13 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 8 月 7 日至 9 日之间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35°,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立” 有开始之意,“秋” 则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立秋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并不意味着酷热天气的结束,民间有 “秋老虎” 的说法,指的是立秋后短期回热天气,气温依然较高。不过,总体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早晚温差开始增大。所谓 “一场秋雨一场寒”,每下一场雨,温度便会随之下降一些。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夏季风控制之下,降雨形式多为雷阵雨,降雨范围较小,往往出现 “东边日出西边雨” 的情景。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一候时,偏北风逐渐增多,带来丝丝凉意;二候时,由于昼夜温差加大,清晨时分,植物上开始凝结出晶莹的露珠;三候时,寒蝉察觉到秋意渐浓,鸣声变得更加响亮、凄切,仿佛在诉说着夏日的远去。
立秋对农事活动意义重大。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开始收割,晚稻进入重要的生长发育时期,农民们需要加强田间管理,确保晚稻茁壮成长。同时,要做好秋收的准备工作,如检修农具、准备储存粮食的仓库等。此外,棉花结铃、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各种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都很迫切,农田缺水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所以灌溉工作也至关重要。
贴秋膘:夏季人们普遍胃口不佳,体重有所下降。立秋后,天气转凉,人们食欲大增,便开始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肉类食物,以补充夏季的身体损耗,俗称 “贴秋膘”。
啃秋:也叫 “咬秋”,立秋当日,人们会吃西瓜、香瓜等瓜果。在京津等地,人们认为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浙江一带则有立秋同食西瓜与烧酒的习惯,据说能预防疟疾。啃秋这一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秋天的迎接和对健康的祈愿。
晒秋: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山区,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村民们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饱满的稻谷等被铺在晒匾里,在阳光下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丰收画卷,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的传统农俗现象。
文化内涵:诗意的秋天,收获的季节
立秋在古代农业社会备受重视,人们通过各种仪式庆祝丰收、感恩自然。许多文人墨客也以立秋为主题,创作了大量诗词歌赋。如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打破了传统的悲秋观念,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立秋不仅是季节的更替,更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许,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养生要点:滋阴润肺,早睡早起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此时养生应注重滋阴润肺,多食用一些具有养肺生津、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苹果、葡萄、柿子、百合、银耳等。秋季气候变凉,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寒气侵袭肺部和气管,引发呼吸道疾病。同时,要早睡早起,顺应 “秋冬养阴” 的原则,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调养。(资料由豆包提供)
满江红●说秋
霜染层林,西风冽、秋光初透。抬望眼、雁行天际,暮霞如绣。衰柳残荷添落寞,寒蛩切切啼衰朽。叹流光、恰似水东流,难消受。
枫似火,燃丘阜。芦飞雪,飘溪右。念繁华渐远,岁华空瘦。且趁秋晴寻野趣,漫随云影倾醇酒。看江山、处处写斑斓,诗盈袖。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门球网|www.menqiu.com ( 京ICP备11011816号 )
GMT+8, 2025-8-9 07: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8-2015 Design: Comii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