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札记
02、雄安文人 雄安,由原本并不出名的河北省保定市的三个普通的县组成。在我的印象中,容城的服装业、雄县的塑料业、安新的白洋淀咸鸭蛋和雁翎队还是很有地域特色的。 没想到,此行雄安,一位当地人的一句问话,让我又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以至于连续三天,研学此人。 人家的问话是:“你知道潘龄皋吗?”,我回答“好像是个文人,不熟”。同行的北京Z总接答“是一位书法家,我曾拍卖过他的作品”,他马上说出潘龄皋三个字的具体写法并从自己的手机上翻出了他收藏的作品。当我得知文人潘龄皋是雄安人时,怦然心动。我在昨天的随笔中写了一句:“潘龄皋是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人。我要为此好好做功课了”。 读千卷书,不如走万里路,更不如阅人无数,社会实践会使人长见识。通过研学,我对雄安文人潘龄皋有了初步的认知。 潘龄皋(1867年2月6日—1954年6月19日),男,字锡九,河北安新人。1881年,15岁考中秀才,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举人,后殿试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先后在甘肃任知县、知州、知府。辛亥革命成功后,潘龄皋担任甘肃省省长,后于1922年辞职回乡,之后移居天津、北平,以赋诗、写字为乐,成为民国时期北方著名的书法家。日伪统治时期,他因拒绝出任伪河北省省长而被捕入狱。1948年,潘龄皋几次写信给傅作义,劝其与中共和谈。1949年后,他任中央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中央文史馆馆员。1954年病逝于北京。潘龄皋是历经满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历史朝代的人,堪称“三朝元老。” 今年(2024年),是潘龄皋先生逝世七十周年,亦是诞辰157周年,老先生活了87岁,在当时即使在今天看来,都算是高寿的了。 现今有“四个自信”和“两个结合”的说法。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的,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由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 从2016年提出四个自信,到五年后的2021年提出两个结合,形成理论需要时间,践行这一理论仍需要时间,八年过去了。巧的是,从徐匡迪提出创建雄安新区建议,到高层拍板确定成为国人瞩目的雄安新区,也历经了八年左右。说明什么呢?一个理论的创立,必然伴有一定的实践检验和支撑。雄安文化名人潘龄皋被挖掘出来,他的事迹被后人广泛认知,走向影视,作品被炒到天价,就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潘龄皋祖潘祖望,清生员;父潘希曾,清庠生,早亡。潘龄皋幼时天资聪颖,入塾后,勤于攻读,常夜点香火照明以自学,兼习书法。他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喜读唐诗宋词、明清古文,尤擅书法。 “七七”事变后,潘龄皋曾任安新县县长。1938年日军进驻安州后,多次请潘出任县维持会会长,他拒受伪职,遂于1938年1月逃离家乡,定居北平。随之,日军诱逼潘龄皋出任河北省伪省长,汉奸、北平维持会会长江朝宗、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等人多次劝他出山,他均以种种借口,坚辞不受,日酋恼羞成怒,遂命宪兵将其逮捕。被捕时潘龄皋穿戴好寿衣寿帽,以示不再生还的决心。入狱后十余日,经友人取保释放。他宁肯以鬻字收入维持生计,也不俯首于日军换取荣华富贵,不失民族气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潘龄皋安置在华北行辕任职,但他目睹当局腐败状况,对国民党政府不抱任何幻想,遂以年老体衰为由,拒不受职。 平津战役其间,恰潘龄皋任北京“文友社”责任社友(即社长),该社是以倡导和平、弘扬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名流组织。他倡导“文友社”暨平津工商各界代表联电致作战双方,请划平津为非战区城市。天津解放后,潘龄皋两次写信给傅作义,力劝傅和谈。傅作义将军等将领对潘龄皋十分器重,邀请他参加贤达会,并在会上发表和平解放北平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潘龄皋继续任“文友社”社长。1949年10月1日,潘龄皋参加了开国大典,晚上又应邀去中南海赴国宴,席间与林伯渠、徐特立、吕正操等领导及各界代表畅谈、和诗,以诗文记录盛况。赋诗以记录开国之盛况及其感想,云:林伯渠秘书长召集同仁在瀛台欢宴,叙诗以谢之:万机佐理有余闲,招集良朋兴倍欢。客聚东南皆夙契,筵开水路喜加餐。欣逢国庆人同乐,况值人心已久安。太液池边齐饱德,敢忘嘉会共盘桓。同年12月1日,毛泽东主席签发委任令,任命潘龄皋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议,他欣然接受,并为于晚年能够有机会为国事建言而深感欣慰。1951年7月2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成立,龄皋、邢端、志琮、邵章和陈云诰等五位前清翰林同时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首批馆员,并得到优厚待遇。 1949年8月至1954年,他是北京市人民代表会议第一、二、三、四届代表、北京市第二届政协委员。晚年,潘龄皋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照顾,生活安定,心情舒畅。周恩来总理和吕正操将军曾亲自到他家访问,并为他调换住宅。 1950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他的诗文手迹:中华大国几千年,封建由来帝制专。今朝改变新生面,人民生活乐安然。 1954年6月19日,潘龄皋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 雄安翰林潘龄皋,自光绪十九、二十年入翰林开始,至1954年病逝,历经朝代更迭,惯看大王旗换,然始终头脑清醒,恪守节操,以德才立身,以书法名世。尤其难能可贵者,乃其桑梓之念,终生不渝;爱国之情,老而弥笃,颇值得一书。 据潘龄皋墨迹和出版物,潘书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庚戌(1910年)43岁到己未(1919年)52岁当甘肃省长前这一阶段,其特征带有明显的颜(真卿)苏(轼)和刘(墉)字风格,笔墨肥厚,成章茂密。第二个时期从壬戌(1922年)55岁回家赋闲到己卯(1930年)春62岁这一阶段,书法风格已臻成熟,用笔重中见轻,结字左紧右松,成章疏朗清逸。第三个时期则是从1939年以后定居北平(京)到逝世期间,多有匾额和抄写经卷见世,这一阶段的作品纯熟、闲雅。 潘龄皋是一位爱国人士,亦是一位文化名人,是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自成一家,书法造诣颇高,擅楷、行书,小字尤精。结体平正匀称,用笔圆润流畅,风格秀美典雅,深受书家好评,可谓“轻柔中饱含刚劲,简朴中蕴蓄深沉”。成为民国时期北方著名的书法家。当时与谭延闿齐名,有“南谭北潘”之说。时津京冀等地商号铺面,皆以延请潘氏题匾为荣。坊间亦有“草书三原于右任;榜书天津华世奎;核桃楷北京潘龄皋”之语。时人称其书为“潘体”。 潘龄皋曾为平津许多商号店铺书写匾额,北京颐和园、团城亦有其书写的碑文和楹联。在保定,亦见他为张怀信、王式南等名人书丹的墓志铭。民国时期,北京、天津出版过他14种字帖,其中《胡大川幻想诗》、《南濠诗话》、《又一村诗话》、《潘龄皋太史墨宝》最为著名。上世纪80年代,天津古籍书店根据“文成堂”版出版了《潘龄皋行书四种》。潘龄皋书法以行书见长,在颜(真卿)字风格基础上,远取苏(东坡)书之丰腴,赵(孟頫)书之淑美、董(其昌)书之清雅,近取刘(墉)书之浓厚,形成了自己的风貌。总体特征是,笔画饱满,结字奇侧,章法清朗。 斯人已逝,但其精神和作品长存。当今。潘龄皋的书法作品价值不菲。 一般说来,书画家的作品在本人过世后会看涨,因是不可再生的了。书画界的水很深,能否淘到真迹就看你的眼力和功力了。 2995字 (刘会军2024年月27日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