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糟老头 于 2019-7-9 20:48 编辑
许多人同时发声叫"哄"。"哄堂"出自唐代御史台一项有趣的制度。
唐人赵璘所著《因话录》载:御史台是监察机构,共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一曰台院,其僚曰侍御史,众呼为’端公‘……知杂事,谓之’杂端‘。" "端" "端"是正直之意,资历最深的一人处理纳杂事,称"杂端",权力最大。"二曰殿院,其僚曰殿中侍御史,众呼为’侍御’。" "三曰察院,其僚曰监察御史,众呼为‘侍御’。"
"每公堂食会,杂事不至,则无所检辖,惟相揖而己。杂事至,则尽用宪府之礼,杂端在南揖,主簿在北揖,两院则分坐,虽举匕箸,皆绝谈笑。"
每次御史台会食,杂端在与不在,有两种不同的礼仪。"检辖"表示拘束,杂端不在,就不用拘束,相互拱手作揖而已;杂端若在,则必须按照御史台的礼仪,杂端在南揖,主官的属官主簿在北揖,殿院、察院的同僚们分坐,不准谈笑。
食毕,则主簿持黄卷揖曰:’请举事。’于是台院白杂端曰:’举事。’则举曰:‘某姓侍御有某过,请准条。’主簿书之。"吃完饭后,开始讨论公事,谁谁谁犯了什么错,由主簿记录下来。
"若杂端失笑,则三院皆笑,谓之‘烘堂’,悉知罚矣。"如果杂端因某事失笑,那么三院必须一起笑,这种情况下都免于处罚。
"烘"通"哄","哄堂"即指满堂皆笑。(摘自《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许晖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