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这是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诗句,也是绝佳的猴年春联。 对联,也叫楹联、春联、联语、联子、对子等,对联始于五代,推广于宋,鼎盛于明,是中国乃至华人世界所独有的文艺形式。从宫廷廊庙到门舍棚圈;从厅堂书斋到招牌门面;从风景名胜到节日礼俗;从城市街面到边防哨所;在兀立千年的摩崖石壁间,在流动不居的舟车乘舆上,无处不见对联的身影。如今,随着电视和网络时代的到来,随着春晚及其征联活动的助推,对联和对联文化的普及兴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中华民族在诗歌、音乐、戏剧、舞蹈、书法、绘画诸领域,无不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世界上形成一个强大的文化系统大放异彩,对联尤其如此,这些皆因汉字单音独体方块字特点之故,而非其他文字所能为。 对联文化的理论支撑是我国传统的阴阳理论,即所谓对立统一。对联,顾名思义,要成双成对、有对还要有联。“对”讲的是对立,“联”讲的是统一。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对称,要讲“对仗”和“平仄”,即在字数、音节、词性、词义等方面形成对应、对比、对立、对等关系,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声调上要对出差异,如天对地、雨对风、红对绿、穷对富,等等。这种既属当量而又有差异和变化的对称,活泼闪烁,生动多姿,在美学规律的极高层次上产生审美价值。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如:春风一过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这种形式只有单音独体四声分明的汉字可以自由地“高下相须,低昂互节”,从而产生特殊的审美效果。 对联创作起来千变万化,绚丽多姿,是我国文艺园地中最为精秀繁丽的一片花坛。有人说,对联是古典建筑之魂、是景点之魂,春联是春节之魂,足以说明人们对对联和对联文化的认可与重视。实际上,对联也是格律诗之魂。一首好的格律诗中往往镶嵌着闪光的联语,扮演着“诗眼”、“诗魂”的角色。对联按使用的处所和方式分门联、楹联、挂联等;按用途和功能分春联、景联、题赠联及寿联、挽联等;按字数长短分单句联(短联)、复句联(中联)、句群联(长联)等。根据汉字构成的各种方式,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规律,又产生了拆字联、谐音联、嵌字联、双关联、无情对等奇巧多趣的对联形式。创作对联,需要运用对偶、比喻、引用、双关、拆字、藏词、镶嵌、回文、顶真等诸多修辞手法。如: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如:藕入泥中,玉竿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等等。 对联离不开书法,对联只有书写出来才算完成了它的创制过程,才是完美呈现。好的对联用好的书法写出来,成为珠联璧合的艺术品,观之神采骏驰,读之音律铿锵,产生双重或多层次的审美效果。这更是中国文学艺术所独有。书法也离不开对联,书法内容多为联语警句。中国画的题款也常用联语诗句作题,以起画龙点睛、提升画作整体美的功效。对联之于中国书法绘画、之于中国书画家的不解情缘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爱你没商量”。 对联之美美在格式、美在韵律、美在内涵、美在形式。今人写对联“意对”化倾向较为严重,能做到真正的“工对”的不多,“浮躁”气重,当警之,喝之。同时,贴对联、置对联不讲仄起平收、东上西下者有之,横批不讲右起左落者有之,搞得不伦不类,贻笑大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糟蹋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岂不痛哉? 乐天.夕阳红 洪泽县老体协 尹 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