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九宫山风景区所在地通山县,老年人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作为适合老年人体育健身的门球活动,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二十八年来,县门球协会领导班子不断开拓进取,勇于探索实践,遵循“服务,联络、组织、指导”的工作方针,坚持抓好“建设场地,发展队伍,提高水平”三项根本性工作。现在,全县门球协会组织机构健全,从事门球运动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门球技战术水平日渐提高,“老有所乐,去打门球”已经成为市民的一种时尚。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批老干部相继从县领导岗位退了下来。当时的县老干部局为了让他们“老有所为”,派人去省里学习门球技术。回来后,积极组队开展技术培训。同时,县里选择休干所附近场地建起了第一块沙土球场,门球运动就这样落户通山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退下来的老同志越来越多,参加门球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门球场建设迫在眉睫。为此,县门协领导把场地建设放在工作的重点。一方面,积极向县委、政府领导请示报告,一方面及时同相关单位协调沟通,争取社会支持。采取财政拿一点、单位出一点、企业赞助一点、个人捐赠一点的办法,解决建场资金和用地问题。目前,全县共有各类门球场20个,其中,盖晴雨大棚4个,较好地满足了门球运动的需要。2011年,市镇建设中撤毁了4个沙土球场,县门协领导不失时机地向县政府提出新建标准化门球场的要求,得到了县委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责成县城投公司负责兴建。经门协班子与县规划部门协商,选址在风景优美的凤池山下,靠近隧道口旁建新门球场。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建起了连片草坪球场三个,其中二个盖有晴雨棚;修建三层的服务用房一栋,命名“门球之家”,建筑面积340平方米,各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总投资达350万元。今年县电信局、县一中两个标准化草坪球场已经建成使用,县公安局的球场正在建设中。现在,门球之家场外绿树成荫,场内欢声笑语。从隧道路望去,球场成了市民开展健身运动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投入到这项体育活动中。为了不断壮大门球运动队伍,县门协提出了下属分会每年发展一支门球队,每支球队发展一名新队员的要求。通过单位组织、同事联系、球友推荐等形式,全县门球队员不断增加,队伍逐渐扩大。县门协主席张和平从门球运动发展总体目标考虑,提出了举办新队员培训班的建议,通过实施,效果十分明显。2014年10月,全县门球新队员培训班正式开课,共有12个单位的43名新队员参加培训,由经验丰富的教练员传授门球基本技术,队员实地练习基本功。两个月的培训,新队员的门球技术超过了打球多年的老队员。在这次培训班中还产生了组工、住建、扶贫办三支新球队。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党政金融、综合、经信、文卫林、教育、通羊共6个门球分会,48支门球队,注册会员共450人。门球队伍始终保持在不断壮大的趋势。 门球运动要发展,门协组织是关键。通山县门球协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九届县门协选配了工作责任心强、有组织领导能力、乐于奉献服务的同志为班子成员,制定了《通山县门球协会关于参加门球运动的若干规则》,修改了门协《章程》,调整了教练、裁判两个专业委员会的成员。根据县直单位参加门球运动人员的分布状况,重新组建了门协分会。这一系列举措,换发了全县门球运动的新活力。今年新成立的综合分会,下属政府系统九个单位的十支门球队,队员达78人。他们采取轮流邀请的办法,每年分会内比赛达5次之多。许多队员说:“我们真正成了门球达人!” 经过二十八年的努力,通山门球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门球运动正在向社区、向乡镇发展,运动水平也逐渐提高。县门协坚持每年举办“迎春杯”、“康乐杯”、“长寿杯”球赛各一次,各分会内每年比赛都在三次以上。2009年以来,县组队参加全省门球赛5次,获第四、第八个各一次;参加湘鄂赣老年门球赛6次,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各一次;参加咸宁市门球赛3次,获一次第一名,一次第六名。县民政局门球队参加全市民政系统门球赛,获得过冠、亚军。形式多样的门球赛事,既锻炼了老年人的身体,收获了健康和快乐,又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通山门球运动的明天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