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中,号称军中“三杨”的杨得志、杨成武、杨勇无疑是其中三颗相当明亮耀眼的星。
“三杨”中,杨得志年龄最大,1911年1月生;杨成武年龄最小,1914年11月生;杨勇年龄居中,1913年10月生。
踏着中央苏区红土地走出来的军中“三杨”,从漫漫长征路到用兵华北,从鏖战朝鲜战场到和平时期的祖国建设,他们3人有太多相似的经历。巧合的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央军委物色总参谋长接替人选时,“三杨”都曾被作为总参谋长接替人选来考虑。“三杨”的革命生涯可以说是人民军队建军以后半个多世纪历程的集中缩影。
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杨得志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团长,杨成武任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杨勇任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副团长(改编时团未设政治委员)。
1938年初,杨得志任第三四四旅副旅长、代理旅长,率部越过平汉铁路封锁线,在滑县与六八九团会合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39年春任冀鲁豫支队支队长,率部在冀鲁豫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壮大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创建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冀鲁豫支队一度发展到近两万人。1940年起任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组织军民开展敌后平原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4年4月到延安,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旅长。 杨成武率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跟随聂荣臻,长期坚持在华北地区进行抗日斗争,参与创建和发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不久,独立团迅速发展到7000多人,奉八路军总部命令扩编为八路军独立第一师,杨成武任师长。1939年11月,在黄土岭战斗中,杨成武指挥部队击毙日军阿部规秀中将。随后,杨成武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中军区司令员,率领部队参加了抗击日军“五路合击”和百团大战。抗战结束后,冀中军区部队组成冀中纵队,杨成武任司令员。 1937年底,在平型关大战中负伤的杨勇伤病未好,便带领部分干部到山西武乡等地扩军,不久回到部队任六八六团团长兼政治委员。1938年11月,杨勇率部随第一一五师师部东进晋东南。1939年7月,任第一一五师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后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担负统一领导鲁西地区发展抗日武装,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扩大和巩固根据地的任务。1941年春,杨勇赴延安,到中央党校学习,任军事高干队队长,并参加了延安整风。1944年后回到冀鲁豫地区,在任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期间,组织指挥军区主力和地方武装连续作战,拔除日伪据点,反击顽军,收复城镇,巩固发展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从抗战初期分兵创建根据地起,“三杨”在华北地区驰骋多年(解放战争中后期杨勇离开华北),英勇作战,为人民军队在华北地区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48年底到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各战略区军队整编。全军合计整编为16个兵团,“三杨”分别担任了人民解放军兵团司令员。此时的“三杨”在人民解放军中的地位十分突显,在整编后的十六个兵团首任司令员中,除了陈锡联、叶飞两人和他们年龄相仿,其他司令员的年龄都比“三杨”大。 新中国刚刚成立,东北边境硝烟又起。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抗美援朝时期,作为兵团司令员的杨得志、杨成武、杨勇分别率部参战,被周恩来总理称之为“三杨(羊)开泰”。1951年2月5日,周恩来在欢送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和政治委员李志民率部入朝时说:“你们十九兵团,还有杨勇、杨成武同志指挥的两个兵团,都是有着光荣传统、战斗力很强的部队。我曾经说过,要把你们‘三杨’拿出来,叫做‘三杨开泰’!”“三杨”先后率部入朝,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了国威、军威。1952年7月,杨成武因病奉命回国治疗。之后杨得志、杨勇先后都担任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 由于“三杨”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突出战功,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在人民军队中的地位进一步突显。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三杨”均被授予上将军衔。而且从授衔时的年龄看,杨得志44岁,杨勇42岁,杨成武41岁,堪称开国上将中的“少壮派”。
|